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个笑话。王子被巫婆诅咒,日落以后就会变成野兽。他必须向心爱的姑娘求婚,并且得到对方的应允才可以破除诅咒。但是机会只有一次。王子终于鼓起勇气,向公主表白“亲爱的公主,你能嫁我为妻、终生相伴吗?” 公主只说了一个字,王子就痛苦地晕了过去。知道公主说了什么吗?她说,“啥?”
我每次想到这个笑话都会跟那个倒霉的王子产生深深的共鸣。自己跟别人认真讲话,对方却心不在焉,是一件很让人心烦的事儿。有时候我给孩子布置任务,自己在那儿费力说了半天,人家突然回我一句“啥?” 那杀伤力绝不亚于王子被诅咒,觉得自己都想变成野兽去咬人。说几遍都不听,非要等我吼上几句之后,想要布置的任务才能真正交代清楚。被这样有“选择性失聪”的孩子折磨着,日久天长,我们就会变成没耐心、脾气差、还整天唠唠叨叨的父母,变成我们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别扭呢?好好说话不听,非要吼两句才管用。其实这个原理和利用条件反射来训练宠物是一样的。孩子习惯了听到大吼大叫、高声斥责后才开始把父母的话当真,我们平时说的很多话就被当成了白噪声。父母习惯了吼孩子带来的高效,自然也就没有了和风细雨讲道理的耐心。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条件反射是双向的,家庭生活模式的形成,并不只是由父母来引导孩子,双方都会受到彼此行为方式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呢?其实这是一个命令和执行的问题。孩子不会像机器一样无条件地执行我们发出的任何指令。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尽早面对这个事实,可以帮助家长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孩子每次听我们跟他/她讲事情,都会对事态发展和后果做出分析,然后才会做出选择。这个思想过程是瞬间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他/她可以选择即时回应、执行命令,也可以“选择性失聪”,心不在焉,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儿。为什么高声斥责会起作用呢?就是因为孩子知道等你音调升高的时侯,就代表不执行命令的后果真的要来了。要扭转局面,作为家长,我们要学的就是如何让平和的语气也能代表严重的后果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其实声调升高本身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威力,只是它背后所代表的即将要到来的后果才是让孩子开始端正态度的真正原因。大家应该都对这个句式非常熟悉“如果你。。。,我就会。。。”威胁孩子是家长常用的手段。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做到你要求他/她做的事情,那么你威胁过的后果就必须要出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日子久了,除了看到父母发脾气以外,孩子自然就不怎么把父母平时说的话当一回事儿了,家长的话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分量。
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选择权,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家长可以尝试通过遵循下面两条原则来提高自己话语的权柄。
原则一 :惜字如金。我们要像之前在习惯养成记里面提到的那样,坚持“好话不说二遍”的原则,避免唠叨。如果孩子因为没有专心听而做错了事,就让他/她去承担相应的后果。失败的经验要比反复说教更有力。
原则二 :言必信、行必果。威胁过的后果也是一种承诺,如果任务没有达成,惩罚必须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威胁孩子的时侯,不能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作为筹码。比如对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常常吓唬他/她,“再不乖就不带你出去了,把你自己留在家里”。可这种惩罚我们根本不能实现,我们没办法把小孩子自己留在家里。父母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分析和思考的能力,等他/她想清楚父母总是雷声大雨点儿小,肯定就不会在意你说的是什么了。反之,如果我们每次都能严格遵循自己的承诺,按照之前说过的话惩罚孩子绝不手软,以后无论我们使用“如果你。。。我就会。。。”这个句式时,语气有多么和风细雨,在孩子听来也如平地惊雷。
重塑父母的权威,让我们的话语增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的意志并不受我们的掌控,想要改变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只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痛苦。家长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上。在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通过改变自己的言行,遵循惜字如金、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来影响孩子对我们所发指令的分析和思考,从而端正孩子的态度,让其尊重父母话语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