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父母,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我们就知道无论他/她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会无条件的爱他/她。这个可爱的小生命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有时候也让我们非常地烦恼甚至痛苦。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辅导作业前父慈子孝,辅导作业后鸡飞狗跳”。甚至还有家长说要先预备好速效救心丸才能够辅导孩子功课。爸妈总是追在孩子后面问,“作业做完了吗?有没有及时交作业啊?不会的地方想清楚了吗?不懂要问啊!” 这样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家长为什么会这样不厌其烦地每天反复问呢?就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动力、自主性完全没有信心。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孩子可能给了你肯定的回答,可是你一查作业就会发现错误连篇、漏洞百出、字迹潦草,一看就是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父母火冒三丈,讲道理行不通甚至还会责打孩子,可话好像总是说不到孩子心里面去。刚骂完了没几天,又旧态复萌了。我们来就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习动力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我们应该认清一个现实问题。孩子虽然是自己的,但他/她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很多方面并不受我们的掌控,很多的烦恼与痛苦就来自于家长对这一事实不能清楚的认识。家长与孩子相处,就像是博弈,我们必须要知己知彼,了解彼此所能掌控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他/她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学习的态度以及用功程度、各学科的表现、在学校是否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能够不拖沓有效率地完成作业,这些其实都是由孩子自己来掌控的。作为家长,我们虽然可以敦促、给予辅导和帮助,但这些方面确实不受我们主观意志的支配。那在这场博弈中我们掌控着什么呢?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以及最重要的,我们掌握着孩子需要的但是却必须从父母那里才能得到的各种资源。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手里掌握的东西是父母最关心的。哪家的爸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端正,做功课努力又认真呢!可他们自己可能不怎么在乎,反倒是父母手里掌握的东西,却是他们最想要得到的。和蔼可亲、言出必行且时不时能给些物质奖励,大概是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典范了吧。
我们父母应该学会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不是把他/她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跟孩子交往,要做到公平公正,奖罚分明,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与孩子博弈的过程中, 家长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精神和物质方面。
比如每天认真定时给孩子检查各项作业,回家以后尽量少看手机和电视,多看书,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这些持续正向的态度和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非常积极地影响。如果我们一回家就拿起手机、上网追剧,辅导作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为孩子学习态度懒散而发脾气,就显得很苍白无力。再比如,家长从孩子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他/她最近在学校的表现有进步,上课积极参与、学习也用功,家长自己也观察到孩子回家写作业比较积极,态度也很认真。那家长就可以考虑通过周末带孩子去他/她喜欢的餐馆或公园,看电影,或者安排他/她的好朋友们一起玩等孩子喜欢的方式来鼓励他/她。反之,如果表现不好,态度差、不积极,就要减少平时规定的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或者和朋友聊天的时间,以示惩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奖惩要有分寸。奖励的时侯,家长可以从我们手里掌握的资源里面拿出一些孩子所珍视的,但平时不常得到的东西。这并不等同于奢侈品。让孩子快乐的东西可以很简单,比如朋友的陪伴,一顿大餐等等。我们成年人世界所看重的那些诸如名牌衣服和鞋子等奢侈品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反而会增加他/她的虚荣心,助长不健康的攀比风气。惩罚的时侯,我们可以减少资源分配,但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饭食、家庭的庇护和父母的爱绝对不能成为我们用来操纵孩子的筹码。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就不让吃饭,或者让他/她去屋外罚站都是不可取的。按时吃饭是家长和孩子都必须努力遵守的健康原则,不能因为孩子的一个错误行为而破坏原则,从而导致另一个错误的产生。孩子表现得再不好,父母也要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对他/她饮食、身体状况、精神状态上的关心,晚上也要和孩子说晚安,避免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关心是有条件的,从而形成只有乖宝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样错误的认知。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父母的答案 ≠ 孩子的答案
我们在做事之前,只有搞清楚做这件事的原因,才能够有动力去把它做好。孩子学习也是这样。他们必须自己去了解努力学习背后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孩子没有办法在父母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为什么要在学校好好表现?为什么要专心学习?为什么要按时交作业?” 这些问题,必须要孩子自己来回答,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动力。
虽然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引导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的答案。某位作家兼成功商人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历。他的儿子在刚上高中的时侯也有诸如学习敷衍了事、不及时交作业等问题。因为他自己是个商人,所以就拿出自己在管理公司上百试不爽的经验用在了儿子身上。规定了他每天做功课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收效甚微,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气急败坏,开始威胁儿子,如果再不努力学习,就要停掉他的手机、没收iPad、不允许朋友来家里玩等等儿子最重视的东西。同时他也软硬兼施,承诺如果儿子学习有进步,就给予奖励。结果还是不理想。有一天晚上,他因为儿子的事情愁苦得睡不着觉,却突然想到从来没有问过儿子“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这个问题。所以凌晨两点,他把儿子从被窝里挖出来,开车带着他去了沃尔玛超市。凌晨的沃尔玛没有顾客,只有做苦力的工人在货架中间不断走动、搬抬货物,还有清洁人员在洒扫地面。他对儿子说,我并不是要告诉你这些工人做的事情低人一等,他们也是自食其力地努力工作。但如果你去问问他们在你这个年纪的时侯对自己的人生设想,我相信绝对不是去做搬运和洒扫的工作。但是由于在学业、知识和技能上的限制,他们在就业的时侯选择范围会非常的狭窄。你现在做出选择,将来也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这就是你想做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整日为你的学业多费口舌,因为你现在的状态自然会带着你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我知道,你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想要实现的话,现在的学习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想清楚以后,你自己决定。懒惰懈怠是人类的天性,经历过这件事情以后,这位作家的儿子常常还是需要父母的提点,但总体来说学习态度转变很大,因为他自己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他对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有了切身的体会。
要帮孩子自己找到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的原因,具体的方法当然各有不同。上面的故事只是给大家举个例子,家长们可以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想清楚通过努力学习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把自己当医生、当律师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父母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只要他们想清楚了为什么,他们就会知道怎么做。如果他/她自己想清楚了学习目标,我们家长就不需要每日耳提面命了。孩子把学习当成借以实现自己梦想的事业,自然就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说不定还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