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之勇是保全生命的积极正面之勇。由慈爱而来的勇气非常典型地体现在家庭之中。中国人的父慈子孝的伦理准则隐含着这样的意味:父母为了抚养和教育子女,必须展现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教养环境而勇敢地多次做出迁居的决策。在中国历史上,父母为了养育子女而操劳不休并节衣缩食的现象早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此早就习以为常,甚至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之处。
可是,如果反观其它国家的父母,我们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父母种种表现的英勇本色。他/她们相信多子多福,为了更多更好地养育孩子,他/她们甘愿终身过着极端节俭清贫的生活。他/她们勤勉谨慎,将包括房子和土地在内的家产尽可能完好无损地遗传给后代,以让后人们能够过上安稳、有保障的生活。他/她们任劳任怨地抚育孩子们的孩子,视孙辈甚至曾孙辈为无价之宝,倾其所有保护、栽培、教养他/她们。他/她们为家庭和家族的繁衍生息所做出的勇敢牺牲和努力,是我们华夏后裔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族群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这种珍视、涵育、保护和成全生命的勇气毫无疑问是举世无匹的,也理应得到我们后人的尊重、继承和发扬。
实际上,最能体现这种勇气的是母亲,因为生孩子是最令人尊敬也最难预料后果的勇敢之举。生孩子的过程至少需要九个多月,中间会有各种不便和风险。母亲在临产时不仅有生产之痛,而且可能会留下终身的疾病甚至因难产而失去生命。在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欠缺的情况下,母亲所面对的种种危险和折磨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同理,过去抚养新生婴儿的难度也远远高于现在,新分娩的母亲有时不得不面对新生儿夭折的残酷现实。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到现在,母亲的慈爱之勇无疑是最坚韧顽强的,当然也是最值得赞美和讴歌的。难怪老子以母亲来比喻那赋予人生命和形体的无穷无尽的大道。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还从反面告诫说,舍弃慈爱、一味追求勇猛是死路一条。(“今舍慈且勇……死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教导同样把生命置于最可贵的地位。中国之勇以生命为基底,也以生命为目标。这与中国文明注重生生不息的大道理、大原则是贯通的。与西方以杀敌取胜作为勇敢之最重要标志和表现的观念相比,中国之勇的积极正面意义显露无疑。“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哲学有时为人所诟病,也的确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不过,它也透露出至关重要的信息:表现在超强忍耐力之中的勇气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完成,也正面确认了生命的价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