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中国之勇不是出于意气用事的争斗,而是尊重和敬畏上天的规律和法则,以求获得生命的圆满和幸福,也即成为人生真正的赢家和胜者。庄子对此有更精彩的描述:“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见《秋水篇》)。遵循天道之人对天地神明抱有敬畏之心,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无论困顿或通达都能保持稳定宁静的心绪,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也毫不畏惧退缩。正如荀子在《天论篇》所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自然的运行有其不可更易的规则。一个勇者在谋划和行动之前必须首先学会了解和遵循它的固定不变的规律,因为任何逆天之举的结果都只能是挫败。庄子一书中多次强调的“不得已”实质是劝告人们要敬畏和顺从天道,不要乱说乱动。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都想什么事全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来办。这种自我中心导致的是人的自大骄傲以及缺乏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心。人类很容易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容易陷入目空一切的躁狂,进而不知不觉地僭越和亵渎天地神明。对这些不良倾向的克服需要很大的勇气、意志和精力。中国传统之所以一再强调要修身养性,就是因为看到了外表刚猛自信实则软弱无能的内在人性缺陷。
在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人格理想中,勇气显然属于内圣部分,也是其非常核心乃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庄子才以“圣人之勇”界定最高的勇气。这种遵从天道、敬畏神明的圣人之勇让人们永远保持谦卑审慎的姿态。在面对辽阔无限的大自然时,他/她们谦恭地承认自己的脆弱和渺小。在面对人世间各种不可控制的风险和波折时,他/她们理解自己的无奈与无能,不会无休止地抱怨,却很可能恳切地祈求祖先在天之灵和天地神明的佑护。他/她们知道,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所做事情的结局。在取得耀眼夺目的外王成就时,他/她们会真心诚意地赞美和礼拜神明并感谢祖先的恩泽;他/她们不会因此自大到认为自己英勇明智的行为是所有这一切的全部原因,反倒会虚心地认可趋势、环境甚至好运气的重要作用。对于超出自己理解和掌控的事情,他们怀着警惕戒慎之心,冷静地接受自身的处境和命运,努力理解其中的奥妙与道理,而不是无端地恐惧或者气愤不平。
圣人之勇不仅表现在自我克制以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神灵之上,也要求人们坚持不懈地完善自己的品格与德行。其中最重要的德行无过于接过祖先的接力棒,勇敢无畏地传承家族的血缘基因和优良风习,让祖先灵魂和自己的良心得到真正的安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