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和我们大人不一样,他们就像一个小小的发电机一样,每天都有大把的电力在找不同的管道输送出去。在这一点上学龄前的儿童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家老三现在两岁多,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开始折腾,变着花样整出各种节目,大人一天跟下来很是辛苦。但在这些表象下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和我们成人的不同。
很多时侯,孩子,特别是小小孩儿,需要在各种动态的活动中去学习和接收信息。比较于乖乖坐在那里,他们的思维很可能在动来动去的时侯更能集中地去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刚开始,只要他/她的行为不会打扰到其他人,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孩子自由。比如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看书的时侯一会儿趴在地板上,一会儿坐到沙发上,即使坐在课桌前,下面的腿可能还在晃。只要他/她不吵闹,这些我们都可以接受。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来帮助小孩子消耗掉多余的能量,帮他们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有些小男孩儿精力特别旺盛,我们可以在讲故事之前先让他出门跑两圈儿,回来以后他很可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在熟悉的家庭生活中,孩子比较容易做到不让自己的活动干扰到别人。但是如果是其他比较复杂的环境,就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双重的挑战。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之间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聊一些事情,或者我们带孩子去参加婚礼,需要他们在一个比较限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尖叫和乱跑。遇到新鲜的人和事,孩子很容易会很兴奋,这是非常自然的反应。作为父母,来自外界的压力让我们很关注自己和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如果叫停的时侯孩子没有认真接受指令,我们很容易着急上火,过后把孩子训斥一顿。这些负面的情绪会让孩子更加困惑和沮丧,而且家长这样做本身对孩子来说也很不公平。首先,我们没有把他/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学会认知并尊重这一点。再者,没在平日打好基础,在需要的时侯却要求孩子立时就能表现出平时没有训练过的能力,这样做是不现实的。
为此,我们平时在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爸妈每天可以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并排坐在沙发上,就是那样坐着,随时提醒孩子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每天只要一两分钟,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小动作少了。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把时间拉长到五到十分钟。这个安静的时间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练习,也是一个有趣的亲子互动。
再比如在我们外出就餐的时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乖乖坐在那里吃饭,不在公共场合里面随意走动。那我们平时在家里吃饭的时侯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帮助他/她学会在吃饭的时侯能够尽可能长时间地坐在椅子上。而不是想着在家里就无所谓了。孩子和成人不同,他们不会在出了家门以后就换成另外一种行为方式。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推演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去。
在这些训练中,孩子会逐渐学到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是正确的选择。在家长的监督和耐心教导下,学会即使不想(比如乖乖坐好不要动),也会尽力克制自己做应该做的事。这些在低龄阶段做的简单训练,会为孩子稍微长大一点以后培养坚定的意志品格和提高自控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会慢慢学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面安静下来。但是每个孩子心理成熟的速度不同,我们需要尽量去尊重和了解孩子的需求,慢慢帮助他/她学会安静下来,而不是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责怪他/他不听话,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