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好的习惯互相之间是紧密相连,但是我们家长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每个月只集中观察孩子某一项习惯的养成进度。比如一月份着重观察孩子有没有认真听我们讲话,并且经常提醒自己“好话不说二遍”的原则,争取做一个不唠叨的家长。二月份可以重点考察孩子的复述,培养孩子在你说完话之后用类似“您想跟我说的是。。。。。。,我理解的对吗?”这样的模式和自己对话。三月份侧重于评价孩子“尽力而为”的表现。就这样每月交替选择不同的习惯,对训练结果进行评测。
上一次我们提到了帮助孩子养成“尽力而为”的五种方法。今天我们来介绍另外的四种比较实用的方法来加强训练的效果。
方法一:明确期许与后果 Work toward a goal
像我们刚刚讲过的那样,如果孩子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既定任务,我们会适当给予奖赏。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尽量配合他,营造氛围,给予支持。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孩子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里涉及到一个区分“不愿意做”和“没能力做”的问题。如果是因为孩子缺乏相应的能力而导致任务失败,那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通过讨论重新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任务。也可以通过“专注地听”和“复述”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技能或者方法,提高能力。但如果“不愿意做”是任务失败的主要原因,那孩子就必须要承担不能“尽力而为”的后果。
比如我的儿子现在读小学二年级,他做阅读理解的问答题时很喜欢敷衍了事,随便写几个字应付一下。如果他尽力认真回答的话,一套题下来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但他着急去玩儿,很可能5分钟就应付差事了。每次被检查出来以后,我就会要求他全部擦掉重写。用橡皮擦过作业的同学都知道过程有多痛苦沮丧,一不小心还会把纸给擦破了。擦掉再重写,外加一顿批评,可能三四十分钟都打不住。结果写作的时间一多,就更没时间玩儿了。几次以后他就知道了,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后果。孩子虽小,慢慢也会知道尽力而为的好处。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相较于儿子的漫不经心,我家大女儿有时会自己顶着乖宝宝的人设过得很辛苦。有一次我女儿没有按时交作业,我非常生气地质问她原因是什么。她说有一些题目她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要求,怕做错了会挨批评。我拿出那些题目来问她,发现虽然她没有写上去,但确实是已经花时间看过题并思考过了。我就意识到这个不是写没写作业的问题,而是她的认知与我的心理预期存在偏差的问题。孩子还小,心智并不成熟,考虑问题的角度跟我们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其实只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小问答,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孩子那些无名的恐惧或担心。我俩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这道题问的东西你不清楚,所以做错了,我会生气吗?会狠狠批评你吗?”
“你会,因为我做错了。”
“你说的不对。做错题并不都是坏事,咱俩一起再学一遍,下次你就会做了。老师留作业就是要通过你做错的地方发现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明白,这样老师和爸妈才能知道该怎么帮助你。”
“你不按时交作业我会生气吗?”
“会”
“对,我会特别生气。做好做坏放一边儿,你尽力了,但是做错了没关系,咱们一起改。但是没交作业是个很严重的态度问题,当然要挨批评。”
父母要和子女进行有效沟通,确实要努力把你的心理预期全面清楚地呈现给孩子。比如每天我们都会看着孩子做作业。他认真做好了数学习题挺高兴,你说做得不错咱们来做语文作业吧。他又乖乖做了语文和英语,以为终于可以玩儿了,你却说做得好但我们还要弹钢琴。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完成任务遥遥无期,非常沮丧,感觉自己的爸妈永远不能被满足,自己认真做了那么多也没用。我的做法是列一个每日作业清单,告诉他我的要求都在这儿,你只要能够尽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就可以自由活动,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儿。
方法二:保证充足的睡眠 Make sure everyone is getting enough sleep
人一累脑子就不转,大人小孩儿都一样。在孩子又困又累的时侯,要求他打起精神来专心做好一件事根本不现实。所以我们要尽量让孩子早点儿睡觉。早睡觉这件事放在我们小时候是挺容易做到的,那时候生活简单,外界干扰也少。在数码时代,很多事情都变了。孩子小小年纪都人手一个手机、手提电脑或iPad。他可能早早就上床了,却躲在被窝里打游戏,看视频,发信息。针对如何限制数码产品使用的问题,我们会专门讲。
只有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他才有相应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去全神贯注,竭尽全力的去完成家长和老师给他布置的任务。
方法三:读好书 Read motivational books
我们不应该忽略书本中榜样的作用。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挑选一些人物传记类的书来读。人在读书的时侯经常会很自然地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和他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靠着不断的努力和忍耐走到最后。(书籍举例:Laying Down the Rails for Children)
方法四:现实榜样的作用 Work with others
我们与人相处,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朋友里面有谁拥有“尽力而为”的特质,有可能的话可以安排孩子们一起做搭建乐高这种任务完成型的活动,让孩子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同龄人这种“尽力而为”给他带来的影响。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经年累月,细水长流。关键就在于不断地强调和不断地重复。如果我们经年不断地重复做一些事,那它自然就成了我们的习惯,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