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讲“专注”的养成时提到,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控能力是孩子能够专心做事的基础。我们这里说的自控是指孩子可以通过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使有些事情他/她并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做,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该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树立榜样 Feed the will with ideas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人物传记或者历史故事,找出一些具有坚定意志品格的人物。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讲一讲他/他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这个人物做的哪些事情或者选择特别能够打动他/她。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按照既定计划做好该做的事。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人的经历,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这个人这样做了,结果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可以一起假设一下,如果他没能管住自己,事情又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阅读和讨论中,孩子可以自己体会到好的选择带来成功和愉悦 ,坏的选择会给人带来麻烦甚至痛苦。让这些书籍和历史中的人物对孩子说话,为孩子养成坚定的意志和品格树立鲜活的榜样。
方法二: 付诸实践 Excercise it
提高自控能力的训练和其他习惯的养成一样,需要从很小的事情开始,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慢慢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我们监督孩子做作业的时侯,如果作业量很大,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让他/她分次完成,在完成一个部分后,可以休息10分钟。在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估测需要完成的时间。然后要求他/她在限定的时间内专注地完成这一部分作业。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孩子负责自我管束,确保中途不走神儿,不随便走动或者吃零食等等。家长只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来检查完成作业的情况,根据孩子平时完成作业的水平对专注度和自控情况做出评测。
在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时,我们家长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快地提升对孩子的要求。古人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孩子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一上来就要求孩子管住自己,从头到尾全神贯注地完成当天所有的作业,我们的练习很可能就失败了,家长和孩子都很痛苦,也不会达到最初的目的。
方法三:习惯成自然 Give it a break
人类不是机器,不可能在设定一个指令以后就可以无休止地执行命令。意志和自控行为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孩子每天都绷着一根弦儿过日子,不断地提醒自己该做这个了,该做那个了。人总需要有松懈下来的时侯。这好像又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理念产生了冲突。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一矛盾正是习惯的魅力所在。习惯就好比是肌肉记忆,小时候我们每天都要提醒自己起床以后要刷牙洗脸,日子久了,我们一睁眼不过脑子就自动去做这些事了。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来培养我们的孩子饭后收拾桌子,清洁碗筷,放学后先做作业再去玩耍等等。
现代社会有很多思潮,有些宣扬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乍一听起来感觉很潇洒畅快,但这样的人生大多是焦虑而空虚的。这样的想法也违背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避免我们的孩子在接触社会以后随波逐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做父母的要做出很多努力,从孩子小的时侯就开始培养他们做一个自律的,有节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