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教育似乎在中国常常又被称为素质教育或人文教育。不过,在不少美国人,尤其是深受古典传统影响的美国人看来,素质教育或人文教育的说法都过于空泛。笔者认为,所谓的博雅教育乃是指一种特定的素质或人文教育,或者说所谓的素质和人文是包含具体内容的素质和人文。实际上,很多人口中的素质教育或人文教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博雅教育。真正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树“人”、目标是让教育对象成“人”,而非成“才”。笔者以为,大多数人所谈论的素质和人文教育不过是较高版本的“成才”教育,并非“成人”教育。
美国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是以研读西方经典作品出名的私立人文(liberal arts)大学,在其马里兰州Annapolis分校已担任教职60年的Eva Brann博士曾提出有关博雅教育的九项命题(thesis)。她的这九个命题值得关心博雅教育的中国人思考。
命题一,授课不应当是博雅教育的组成部分,至少不应当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博雅教育非常不同于职业培训。这两者的区分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博雅暨自由学习本身就是目的,而非达致某一目Race and Ethnicity in Society: The Changing Landscape的的手段。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达到某种专业标准,它是一个教师指导下的缓慢的自我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学有长进。博雅教育的内容也主要不是实用方法或已经被验证的事实(它们是职业培训的内容),而是质疑和探讨那些尚没有定论的非常深刻的问题。因此,博雅教育本质上就是对话式或者辩证式(dialectical)的,不需要教授授课。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命题二,博雅教育的内容都必须是原理性的(elementary)。这里的原理的意思取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The Elements)。欧几里得一开始就把定义、公理和假设作为数学的基本原理。柏拉图的《共和国》一书首次阐释了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其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观点:学问探讨有两种路径或方向。一种从公理和假设出发,推理出专业知识。另一种则直接质疑公理,并进而探讨公理之上的问题。因此,学习重点要培养的更多地是学生对初始原理的思考,而不是技能。
命题三,博雅教育的传授者不应当对有关实用性或通用性的要求做丝毫让步。这是命题一和命题二的逻辑延伸。家长和学生们都应当明白,在教育中讲求实用是行不通的。几乎每个人最终都会变成某一方面的专才,不过,学生应当有四年的时间专心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有效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保持充盈的想象力,梦想实现宏大的目标,以及找到自己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没有人能教导学生如何思考,不过,教师们能够做到的是,让他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发挥他们朝气蓬勃的想象力,以及审慎明智地去爱。如果仅仅为了生存,博雅教育可有可无;可是,如果想过上美好生活,它就不可或缺。
命题四,学生不应该有专业分科,教授的讲授应集中于他们自己所不了解的内容。如果有人想专注某一领域的研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足以满足。可是本科生不需要知道很多非常琐碎的专业知识。一旦打下了适当的基础,已经成人的学生们在开始自己的人生后便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因此,教授学生的人最好是非专业人士,或者是那些已经获得专业成就但愿意从头开始探讨基本原理的人。
命题五,大学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应该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专业分科,那选修课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大学课程都是必修课或者大部分是必修课,马上就会带来两个好处:专业选修课会终止,学生的选择也没有了。减少选修课会让学生受到更多的约束。他们一般都不喜欢受到这种制约。不过,学生在这一点上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错误。真正的选择需要有见地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只能在受教育之后才会形成,而不是在此之前。“先学习,后选择”应成为教育者的座右铭。另外,共同参加必修课学习的学生们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博雅教育的基本模式。
命题六,一旦政治问题卷入进来,一切就都完了。这里的政治指的是目前的党派政治和意识形态,不包括政治哲学和治国理政才能。现在的流行说法是,一切都是政治,每一种思想框架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不过,我们还是要区分政治和意识形态与冥想思考或纯理论之间的差别。检验是否卷入政治问题的标准是看人们兴奋的程度。虽然理论也能让人兴奋,但那是一个长期缓慢且温和的过程,而政治则会让人着急上火,因为它涉及到当下的迫切问题。意识形态和方法一样都具有可预测性,靠它们得出的问题答案都很相似。虽然它们的封闭性对博雅教育中的探讨有伤害,但接受博雅教育之人会认同方法和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定价值,只不过它们不适于作为教学的主导。
命题七,博雅教育必须与阅读紧密相连。仅有阅读还不够,还要加上对话。这两者是博雅教育的核心。一个受过博雅教育的人会发现所有事情都有其价值,而且知道如何去解释整个世界。读书是最直接和最可控的理解世界的机会。如此看待世界是绝望情绪的解药,因此,博雅教育常常会成为幸福之源。
命题八,博雅教育所要求读的都是经典的图书(great books)。在教育中,教师做出的选择具有全面的影响。我们在选择图书时依据的标准是其是否经典(great)。我们认为,经典一词有其现实性和意义。我们认为存在着经典的书籍,而且我们能够发现它们,并让学生阅读它们。经典的存在意味着我们可以定义并说明某种特定的生活,它可能既辉煌又沉闷,既伟大又渺小,既非凡又平凡。这些互相对比的形容词构成一个整体。博雅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它具体何指?美好生活的最佳预备是博雅教育所提供的对杰出和优秀的深刻领悟与吸收。那些对自己的理论感到非常满意的人通常具有最美丽的心灵,并且在行动时有着最好的脾性。
命题九,教育绝不应该学术化。如果无法与人类经验产生共鸣,这样的科目千万别教给学生。在阅读书籍时一定要问的问题是:这里包含着什么切合人类处境的意义?它所说的是真的吗?教师的首要职责以及最重要的技能是提出问题,让对话聚焦。博雅教育的非学术性意味着它必须具有现实的道德重要性。因此,它最终必须直面“良善与邪恶”的问题。大学时代是学生们形成自己道德信念的时候,这样,一旦他们进入现实生活世界,就能知道如何行事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