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对称普遍存在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可怜天下父母心,几乎没有不全心全意爱子女的父母。另一方面,子女会因为认知能力或所处位置的关系而无法全部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更让父母头疼或痛心的是,由于教育引导方法欠佳,孩子一直都无法与父母建立起有分寸和尺度的亲密关系。下面我们就谈一谈父母如何从小就教导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规矩对待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和方式也会形成习惯,健康的亲子关系自然就会形成。
首先,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敬重父母。尽管孩子在人格上与父母平等,但他/她一定要敬重父母。这与父母的财富、社会地位、学识、教养或品格无关,完全是由于父母的身份和职责有其内在的庄重性和珍贵性,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受到有尊严的对待。父母教导孩子的权威和合法性来自于他们的这一身份与职责。孩子敬重父母是其首要的义务,而且这一义务是孩子的所有其它义务(包括对学校、朋友、同学的义务)的基础。当然,父母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这一身份与职责,尽到自己抚养和教导孩子的本分,否则孩子会反过来轻看父母这一神圣高贵的身份与职责。
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也体现着亲子关系中的分寸与尺度。父母依据其家庭地位,持续关怀、照顾、教导子女,对他们显示自己的仁爱、温情、恩惠、节制以及耐心,同时也管教、督促、甚至惩罚孩子,避免过度放纵和溺爱他们。对于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孩子,在需要特殊照顾个别孩子时,也应向其他孩子详细说明原因。孩子则应发自内心地敬重父母,顺从他们的教导和安排,完全信任他们,在有了疑惑或难题时,乐于与父母及时分享,并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导。父母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或板着面孔,要努力尝试与子女发展“友谊”,试着与他们像朋友般平等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愿望和感受,并予以适当的暗示和引导。
父母在这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对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很少认真注意纠正孩子对父母的不敬重行为,甚至让孩子决定怎么高兴快乐就怎么来;以为孩子在某些方面比父母优秀或杰出,或者能够在学校学到最新的技术和最时髦的礼仪规则和表达方式,便没有信心再坚持让孩子顺服自己;给予孩子的很少,却要求孩子很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孩子就会变得散漫、不服约束,甚至养成自行其是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会伴随其一生。因此,父母在这方面一定要一以贯之地坚守原则不妥协,周到全面地行使自己的权威,履行自己的责任,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一个稳定的锚。
其次,孩子的感恩之心需要培养。与敬重父母之心一样,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不一定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常常也需要引导和培育。作为过来人,我们只有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当年父母将自己抚养成人的不易。同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过去那么多年对父母一直都很有亏欠。由于不懂感恩,我们说出很多不该说的话,做出许多不该做的事。我们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孩往往会将父母对他们的养育和关爱当作理所当然之事,认为他们配得家长所有的付出和牺牲。父母有责任让孩子逐步认识和领悟这一普遍的真理: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天底下最神圣、最纯洁和最崇高的爱。孩子应该慢慢学会以具体行动回应父母之爱,把他们的感恩之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比如帮父母做家务,主动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写一些体现感恩之情的纸条或信件。
孩子从小就养成的纯真质朴的感恩之情,会在他们成年之后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父母的孝顺。这样的孝顺不再是伦理或者法律上的要求或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真爱的肯定和回应。如果教养得当,孩子的感恩和孝顺都会是非功利性的,不因父母外在的身份地位、财富学识或者其它条件而有所不同。与父母之爱一样,子女的感恩与孝顺都是天下最难得的无价之宝,而且容易因功利性因素的介入而大幅贬值。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最好能够做到无功利地对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不管孩子的学业、长相、智力、体格、特长状况如何,父母都应投入最大的努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自己的潜力。对于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要以同样的投入和热情培养他们,不要因他们各自性格禀赋的不同而有所偏爱。只有公正无私的爱才能激起孩子最真挚的感恩回应。如果言传和身教都向此看齐,就不愁孩子没有感恩之心了。
第三,孩子自然天性的发挥需要活泼愉快的家庭氛围,父母有责任与孩子一起营造这样的氛围。孩子对父母的礼貌尊重不是唯唯诺诺,父母对孩子的提醒指示也不能太刻板僵化。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应该是自然融洽的。日常的言谈举止、表情眼神是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的最佳管道。父母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些事,付出一些努力,甚至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然后及时认可并表扬孩子的参与和努力,让他们领会到他们对父母的爱与温情是父母生命中很重要的奖赏与激励。父母可以像对待朋友那样与孩子开一些轻松的玩笑,以幽默的言辞指正孩子的缺点,以调侃的话语赞美孩子的成就。父母对孩子说谢谢,孩子对父母说晚安,都可以成为像洗脸刷牙一样的习惯。
这种家庭氛围不仅仅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也应该扩展到他们与亲戚、朋友、同学、玩伴、访客等诸多外人的互动之中。其中的关键是,父母要能敏锐地捕捉那些让人惬意快乐的交谈、笑容、课外活动、生活中的小插曲,并以自己喜乐轻快的情绪感染孩子们。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忆和评论曾经带给他们欢乐与笑声的旅行、游戏、书籍、电影、体育赛事等。有时,过于含蓄和矜持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对他们的爱心表示无动于衷,及时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赞赏甚至感激是必要的。恩慈与仁爱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潜滋暗长。假如说生活像流水,那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之中,孩子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也会像流水那样源源不断地涌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导、督责和爱护也会像流水那样润物无声。久而久之,家庭就会成为坚固无比的精神或灵性共同体,具有超越于血缘和亲情之上的神圣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