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人都出生并成长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某个具体的家庭、社会、国家和文化之中。毫无疑问,这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社会、国家和文化会深刻地影他人生的方方面面。人具有内在的感性、智性和灵性能力,不过,这些能力的发展只能一步一步地来,需要耐心和纪律。同样,如果没有其所在群体以前经由各种途径所累积和保存下来的经验、智慧、知识、灵性传统以及各种文化成就,如果没有有意识的教导和传授,人不可能单凭自己发展自身的感性、智性和灵性能力。教育是人与各种环境互动的过程,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引导、规范和形塑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动态演进趋向和走势,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也即成长为自己内在本该有的最好样子。家庭教育当然也应以此为目标。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培养职业和工作技能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内容,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工作以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过,这种必要的专业化、技能型教育和培训不能压倒或危及教育的更为重要和长远的核心目标。
教育的内容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大体而言,教育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最狭义的教育是指由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等建制化机构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传授活动。其次,在中等层次上,教育指的是成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影响与塑造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它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能也包括专业机构提供的各种才艺培训以及其它课外教育活动。最后,在最广泛的层次上,教育是指人在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因直接或间接被影响或形塑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品性、生活方式和工作技能的整个过程。虽然从形式上说家庭教育属于中等的层次,但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能够整合所有教育的内容,吸取和利用不同层次上的教育所提供的养分与好处,并注意防止其中潜在的问题以及规避可能有害或者不适宜的部分。就此来说,家庭教育处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枢纽和核心地位。
有过养育孩子经验的人都知道,教育是极其艰难的事。从某种角度上讲,它象一个艺术创造过程。当然它是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家长投入其中的不仅有时间、精力、金钱和才能,而且还要有价值观念和智慧。如果投入不同,教育创造活动在成果上的差异会体现在每个活生生的个体之上。与所有其它创造活动一样,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材质、禀赋和天性事先想好其教育的目标。有了目标,家长的创造性能力和才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反之,如果目标不清晰或者甚至没有目标,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可能就会集中于教育的手段和技术上。现在人们普遍把孩子上名牌大学以及与之相连的好的职业前景作为“目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实际上是目标不清晰甚至没有目标的一种体现。大学以及大学专业只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目标的一个阶段性手段而已。的确,好的大学可以为孩子和家长带来荣誉和成就感,好的专业可以成为职场成功的敲门砖。不过,阶段性的荣誉或者含金量不菲的职业入场券也只是达成最终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而已。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把手段、方法与路径当成目标。
由于缺乏清晰明确的长远教育目标,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将对阶段性步骤或者实用性手段的追求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人们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短期实用的手段或路径之上,而忽视了对真正有益的教育目标的深入思考和审慎选择。在长远目标付之阙如的情况下,所有的教育投资都是非常低效的。由于这些教育投资都集中于狭窄、拥挤、单一的“赛道”上,人们为了胜出,便如八仙过海般想尽各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办法,投入的资源与资本越来越多,这种过于惨烈的教育竞争的结果便是手段和方法完全压倒了目标与愿景。如果我们能够把其中一部分过度投入的教育资源引向正当合宜的长远教育目标,开辟出更丰富、更宽松、更多元、更有效的赛道,那简直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好事。
人们在教育目标上可能会犯的另一个错误是设定错误或者不完善的教育目标。有人宣称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或创新精神的人才。如果没有对人的恰当理解,这种人才可能仅仅是唯物主义观念主导下的科学人或工具人,其所谓的创造性也局限于可感知、可观察、可测量的物质世界。他们可能不会深入思考诸如灵魂、精神、命运、人的本质与自由或者生活意义之类的问题,对人类经由长期的历史经验所累积的美好的人文观念与价值观可能也会无动于衷。适当有效的教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建筑在对人的本性及其价值理念的深刻理解之上。科学人或工具人的教育目标反映出对人及其本性的理解的偏颇、缺失和浅陋,因此是不恰当和不合适的。此类目标指导下的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素质的真正的“人生赢家”。
人不只是物理性存在,而是形神兼备的有机统一体。人的理智、精神和灵魂往往更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丰富性和高贵性,是其性情、价值观和品格的源头活水,是其更高人生追求的策源地与推动力。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而人体又与天地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天人合一的宇宙。在这样的观念下,人是包括精神与肉体或者理智与感性的整全式存在。人具有独立的智力、精神或灵性,在天地宇宙间有着真实绝对的尊严,会自发地被真善美所吸引。这决定了人基本的存在秩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的物质性存在包括他在感知与本能方面的动物特性。人的物理属性(包括性别、体能、身材、灵活性、高低胖瘦等等)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限定因素。当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化他的动物性,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真实、完整而且有意义的存在,并充分发掘其中的潜力。
家庭教育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健康、得体和美观,并培养其感知能力。它也要留意孩子内在的本性和禀赋,致力于培养孩子的智性和灵性能力。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处境下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其特定的身体、智性和精神状况,合宜地引导他自觉运用自己的感性、智性与灵性能力。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当超越简单的功利性动机,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对待。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最有利于实现本文在开头所讲的教育目标,也即培养真正的人。接下来,我们需要谈一谈何为真正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