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养成好的习惯。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以为孩子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铺下平坦的道路,让他们一生受益匪浅。大家或许会认为习惯的培养只是教育的旁枝末节,是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副产品。比如孩子可以在课余玩耍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或者在每天完成各项作业的过程中自然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事实上,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做训练,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我们将向家长们具体讲述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习惯养成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家长们自然而然地将习惯养成的训练融入到每日重复的家庭日常当中。日复一日,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最为行之有效,它是习惯养成的关键,它会让那些好的习惯深入骨髓,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时时需要家长提醒才能做到的事情。
习惯一:专心听 (学会倾听)
家长们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无论是参加工作会议,去看病,参加学生家长座谈会,还是跟家里人聊天,能够做到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别人讲什么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别说孩子,可能我们家长自己都要不断刻意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走神儿不要开小差。就我们刚刚提到的那几种情境来说,要想把工作做好,想把病情了解清楚,想更详细的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想更好地了解家人的需要,我们都必须要学会专心地去听。要是因为不注意听而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还很有可能因此而吃亏。但是专心听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培养。训练的方法非常简单 —— “好话不说二遍”。
比如说在家里辅导孩子做英语听力,可以专门挑出一些习题来训练孩子对所听内容的专注度。提前跟孩子讲好每道题只播放一遍,做完以后,与之前反复听录音后才做的题相比较,看看正确率是否有差距。孩子放学回到家,家长可以把学校老师或者课外辅导班布置的作业和相关要求给孩子从头到尾读一遍,提前说好只读一遍,写作业过程中不能查看作业清单。孩子完成作业以后我们来检查是否有遗漏。作业完成的质量先放在一边,孩子如果能够认真听好布置下来的各项作业和要求,并且毫无遗漏地完成,这就是有效学习的开始。
人都有惰性,听别人讲话心不在焉其实是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除非一个话题我们特别感兴趣,或者是一些非听不可的事情,我们都有可能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尤其是连小孩儿都知道,没听清楚没关系,还可以让别人再说一遍。所以家长们用“好话不说二遍”的原则去训练孩子,可以有效地去除这种潜意识里“再说一遍”的心理暗示期待,从而有效地提高孩子听别人说话的专注度。
习惯二:准确复述
认真专注地听完别人在说些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别人想要传达给你的信息复述出来,是有效沟通的基础。重复别人刚刚讲过的话,不但可以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听,让对方感受到尊重,而且可以再次确认你所理解的信息是不是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从而减少沟通障碍。把听来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知识的技巧。复述可以刺激孩子的专注力。就我们上面讲的写作业的例子来说,家长读完作业清单以后,可以让孩子先复述一遍再开始写作业。因为孩子知道你会要求他听完以后自己再说一遍,所以他肯定会非常用心去听去记你读的东西。
复述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家长在辅导孩子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读完文章以后不要急着让孩子做下面的题目。你可以让他把刚刚读过的这篇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我们读到的每一篇文章,实际上都在传达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如果孩子刚刚读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可以记住、吸收、理解,并且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将这些知识点和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有效的自学过程。在不断的复述练习中,孩子的自学能力会得到稳定的提高。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准确复述的习惯,孩子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效率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不过我们当家长的也有苦衷。每天听孩子复述实在是挺受折磨的一件事儿。我们要辅导孩子写作业,还要腾出功夫去听孩子复述这个复述那个,感觉好像是在浪费时间。但你这么想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孩子每次尝试去复述都是他在自学的一个过程。不仅如此,训练孩子复述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都有体会,沟通能力绝对是职场上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远的不说,孩子在学校学习,首先要学会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在学校学习遇到困难,请老师或同学给讲讲题是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养成准确复述的习惯,可以让孩子非常有效地跟讲题的人进行沟通,确认自己理解的和别人想要表达的是否一致。
习惯三:仔细观察
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东西加以思考,是有效学习的另一关键。我们以前常说“填鸭式教育”,也就是喂一口吃一口的教育方式。很多孩子,包括我们成年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也许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独立观察思考,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接收现成的知识和信息。但事实是,如果孩子能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他们可以更高效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仔细观察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上触类旁通。比如在辅导孩子写数学作业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讲解他做不出来的那道题。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分析一下这道题到底涉及到了几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孩子复述一遍他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他不会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给他详细地讲解一遍(提前说好只讲一遍!),然后让他马上复述一遍。通常情况下作业或者练习册里很多习题都是同一种类型的。做会这一道数学题以后,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分析,找出作业中所有同一类型的题。这样帮助孩子做题不但可以让他记忆深刻,还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来拓宽他的解题思路,找到题目背后隐含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习惯四: 专注于高尚美好的东西
我们的关注点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怎么想,也会决定我们怎么样去为人处事。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去关注那些高尚、真实而美好的东西。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活着也就只是为了活着。他们内心疲累、阴暗、焦虑、浑身充满负能量,不是担心这个,就是害怕那个。不光是成人,我们发现周围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得了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训练孩子们养成专注于高尚美好事物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书籍, 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可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让他们亲身感受那些高尚而美好的东西。这些富有营养的精神食量,可以不断地滋养孩子的身心灵,让他们朝着光明积极的方向成长。关于书籍,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选择,我们会专门拿出来单讲。
习惯五:尽力而为
当我们需要让别人替我们干什么事儿的时候,就会郁闷的发现,敷衍了事其实是常态。这种情况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可以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孩子做语文阅读理解,他很可能就是每道题都做了,随便写几个字儿。反正作业我是做了,做得不好能不能被发现那是你的事儿。这样日积月累,学习差距就出来了。都是每天花时间坐在书桌前面写作业,有的孩子进步显著,有的孩子不进反退。训练我们的孩子养成尽力而为的习惯,是稳步有效提高学习成效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辅导功课来向孩子传达凡事尽力而为的理念,通过具体的事情帮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我们想给孩子在学习上拔高,经常习惯搞一些题海战术。但其实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比如说我们教低年级的小朋友写字。如果他集中精神认真写字,写个两三遍就能把这个字写好,那就没有必要非让孩子写个十遍八遍的。在给孩子做英语单词听写之前,我们可以鼓励引导孩子尽力去想出各种方法来帮助记忆,比如把每一个词根词缀都尽量弄清楚,把每个要听写的单词放回到课文的原句中去读几遍,而不是单纯地看着单词相面,这样做了之后听写成绩肯定会更理想,孩子自己也会有体会。再比如检查孩子的数学试卷,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和孩子一起观察分析,找出错题里面他没有学会的知识点,也找出那些因为粗心大意而做错的题。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算一算,加回那些因为马虎而丢掉的分数,他可以拿到多少分。这个时候再强调做完卷子要反复检查,孩子才比较容易听进去。
抛开提高学习成绩不说,光是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逐渐养成上面所说的这些习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听, 而且听到心里面去,还能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表达出来,遇事多观察分析,内心向往贴近美好高尚的事物,凡事做到尽力而为,那该有多讨人喜欢啊!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学好各门功课应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有了这些习惯相伴,他的一生想来也要平顺许多。
我们现代人常常提到智商和情商,中国古人也讲究身心灵的平衡。作为家长,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肉身的惰性,培养心性,洁净心灵的一个过程。所以如果当你觉得烦躁了、厌倦了,急于跟孩子唠叨,重复强调该做的事情时,懒得听孩子单调的复述练习时,或者不想花时间跟孩子一起观察分析错题背后的原因是不会还是没有尽力时,就要提醒自己,我们不单纯是在做这些事儿,在耐心做这些事情背后是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孩子逐渐养成好的习惯。这种家庭教育就好比是花时间精力建立良好的框架和操作系统,最终让一切学习和工作都能如水到渠成般完成,确保自己和孩子都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