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守主义思想》这本书在1953年首次面世之后,在美国思想界、学术界和媒体界掀起了一阵飓风。该书的销量大大超出最为乐观的预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罗伯特 尼斯比特(Robert Nisbet) 称它打破了“美国思想界根深蒂固的反对保守主义传统的积习。”确实,《保守主义思想》赋予美国传统保守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让作为一种思想流派的保守主义从此有了可以与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相媲美和争衡的思想体系和智性洞见。自由派立场鲜明的《纽约时报》也不得不对它大加赞赏,而同样属于自由派重镇的《时代》杂志则将1953年7月6日那一期的整个书评栏目都用来讨论这本书。与此同时,该书的书评也出现在美国各地的学术和媒体出版物之中。这本书在当时所获得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可以用令人震惊来形容。正如美国思想界所普遍认可的那样,这本书从此让美国的保守主义有了一个令人尊重的名分,因为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保守派人士”或“保守思想“在美国都还是带有贬义的词汇。
这本书之所以在当时获得令人眩晕的成就和影响,除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引人入胜的论说风格外,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有利于保守主义思想被人接纳和认可。一方面,罗斯福的新政自由主义已经出尽了风头,开始显现出疲态,另一方面,美国第一次在朝鲜与共产主义势力展开伤亡甚大的热战,共产主义因此成为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最重要的敌人。与此同时,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在1952年的大选中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斯蒂文森,成为二十年来首位问鼎总统宝座的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与新政共和党人不同,是亲保守派的共和党人,而且选择了被传统保守派人士认可的尼克松作为自己的竞选副手。在这样的思想和政治背景下,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一书应运而生,雄辩有力地驳斥了以密尔为代表的自由派人士长期以来将保守派视为“愚蠢之人”的傲慢看法。
笔者以为,柯克凭借此书对美国当代保守主义运动所做出的最为重大的贡献是,它依托于新的时代背景,以饱含温情的笔调清晰地阐发并扩展了保守主义最为珍视和推崇的那些带有根本性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又派生出很多次要的观念以及具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主张,由此形成一个丰富博大的思想体系。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则直接孕育和催生了当代美国的保守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运动。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柯克所论述的三位最重要的保守派思想家对此一宏大运动的思想贡献。
柯克在书中毫不含糊地将英国思想家爱德蒙 伯克视为现代保守主义思想的始祖,并且着重强调指出,他所讨论的是现代的保守主义。“现代”这个定语至关重要,因为它清楚地显明,保守主义思想是对现代处境的一种回应,既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冥顽不灵,更不是罔顾现实的复古倒退。不少人误以为,柯克的思想中有很多前现代的元素,它们好像与现代没有什么关系。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些人不了解柯克所推崇的“永恒之物”,也即对古代和现代同样具有价值的那些永恒超越的道德观念,正是这些永恒之物将古代与现代联结了起来,让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具有了连续性,让每个现代人都与其先祖共同构成一个灵性、思想和社会的统一体。这可以说是柯克从伯克那里继承下来的最重要、最有特色的思想,也是现代保守主义立论的前提。如果没有恒久的道德观念体系,人类的文明和秩序就很难维系,自由、法治、共和、民主、市场等美好的次生性建制也就无从谈起。即便人们凭借一时的幸运建立其这些政治经济体系,它们也会因缺失坚实的道德根基而无法长久地发挥功效。这些攸关人类文明的道德观念体系虽然是古老的,但它们也是现代的,因为它们是永恒的。
伯克(以及柯克)之所以强调道德真理的永恒性和神圣性,也是针对时代处境的有感而发。伯克敏锐地察觉到,法国革命肇始于新的启蒙理念,其愿景是要创造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人类、新文明、新道德、新政体、新社会、新技术。这些有关人类未来的全新图景确实很诱人,不过它将滋育和养护西方文明的基于永恒真理的道德观念体系一脚踢开。敏锐老到的伯克看出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破坏力,因为摆脱了外在的神圣约束(不管是来自宗教还是习俗)的个体和社会最终会因自大和自义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伯克的先知性预见能力已经被历史充分证实:作为法国革命及其所弘扬的激进思想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几乎让西方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如果没有英国和美国的保守性力量,现今的世界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柯克对这种危害有切肤之痛,这无疑促使他更为坚定地承继并扩展伯克的思想遗产,因为法国革命及其思想遗产仍在西方和世界各地肆虐。他借着伯克所论述的那些保守主义的首要原则为美国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不可摧的长久基础。正是由于他突出强调首要原则,把保守主义思想的根基扎得很深,美国当代的保守主义才得以浩浩荡荡地发展为一场蓬勃的思想和政治运动,本书初次出版时的保守主义运动的幼苗现在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并将长久地荫庇后人。
与思想史上备受瞩目的伯克比起来,约翰 亚当斯似乎一直都湮没无闻,直到柯克在书中浓墨重彩的介绍才让亚当斯的思想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过去,很多人一般习惯性地以为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是美国本土保守主义的鼻祖。柯克显然认为汉密尔顿只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其观念的穿透力和见识水平还没有达到思想家的高度,所以他没能产生长远的正面的保守性影响。相反,约翰 亚当斯有关人之本性和国家治理的思想持续不断地引导着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建制,而且”在保持美国政府的法治而非人治特性方面,他的贡献也超过了所有其他人。”所以,约翰 亚当斯才是美国本土保守主义的真正奠基者。
亚当斯尤其反对法国哲学家相信人之可完善性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深邃复杂:人即是愚蠢软弱的,会被很低级的冲动引诱和捆绑,同时,人也不是无可救药的,宗教信念、健康的体制和对人自我缺陷的明确认知可以引领人们离恶行善。为了既能激发人本性中向善的因子,又能控制住其中的破坏性激情,“人必须努力在理性与良心的指引下实现情感和欲望的平衡。”而且实现这种平衡是维系文明社会的秩序与正义的关键。基于这种人性观,他否认抽象自由的观念,认为自由无法脱离公共美德和法律框架而单独存在,而能够促进这种美德并提供这种法律体系的是权力相互制衡的共和政府。亚当斯对保守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和伯克同时竭力反对以整齐划一的简单化思想来规划政治和国家事务。在亚当斯看来,自由包括具体细微的个人性和地方性自由,因此,国家建制必须保护各种各样的地方性权利和个人利益,并避免损害这些权利和利益的集中化倾向。为此目的,政府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必须相互制衡,“如果政府缺乏平衡,真正的法律就不可能存在;没有了法律,便没有自由。”
柯克从亚当斯浩繁的著述中提炼出来的保守性思想观念现今仍对美国发挥着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美国保守派认可亚当斯对于人性的低调看法,致力于维护美国的法律和秩序。他们所反对的自由派则从错误的人性假设出发,强调抽象的爱与自由,同时却蔑视法律的权威。追随亚当斯思想的保守派人士反对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的中央集权化趋向(开征联邦个人所得税和创立美联储是这种趋势的重要标志,罗斯福的新政则让其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同时,保守派人士还非常担心,行政权力对立法权力的挤压(表现为总统权力的过度扩张以及行政官僚体系的膨胀)会导致美国权力制衡体系受到削弱。美国当今的政治建制和文化生活中的保守性倾向有亚当斯无所不在的影子,这无疑要部分地归功于柯克对亚当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另一位深受柯克推崇的人物是托克维尔,柯克甚至认为他是“十八世纪末以来的唯一一位一流的社会思想家。”托克维尔非常深刻地洞察到现代社会可能会带来的那种既无先例、也不易描述的微妙却令人恐怖的压迫形式,这“是他作为政治理论家、社会学家、自由派人士和保守派人士的最高成就。”现代的计划型、家长制全能国家最多只会关注民众的物质性需要,却在思想和灵性上让民众一直处于孩童状态。反过来看,一旦民众在思想和灵性上长大成人,这种全能国家将不再能够存续下去。现代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以助长物质主义的方式让人们普遍平庸化和齐一化,使得伟岸的灵魂和高尚的道德无处藏身。最后的结果是,“真正的家庭、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意义”都不再存在。
托克维尔对现代社会可能潜藏着的种种危险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让当代美国很多保守派人士一直都很警惕中央集权、压迫性的多数以及物质主义下的普遍庸俗化和人性的扭曲变质。与托克维尔一样,他们不认同历史宿命论或历史决定论,相信人和社会都具有自由意志,试图让古老的宗教性和习俗性信念在现代社会仍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克服个人在面对利维坦式国家时的孤苦无助和自私绝望。一方面,他们捍卫宗教信仰以及由它所塑造的民情和习俗,使之成为美国宪制的最可靠、最持久、最有活力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坚持认为美国是一个共和国,而非纯粹的民主国家,尽可能地避免民主对简单化、齐一化和中央集权的偏好。虽然他们常常不为人所理解,他们的很多观念也一时难以成为现实的政策主张,不过,他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因为他们的努力对维系文明至关重要。
虽然这三位保守主义思想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在柯克看来,他们却共同拥有这一非比寻常的远见卓识:他们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自由派的思想中“看到自由衰败的病征。”由于那些自由派人士逐渐背弃了作为自由主义理论前提的宗教信念,这些国家后来思想史的演变确实证实了这三位思想家的先见之明。当然,他们的这一洞见也促使美国当代的保守主义者奋起捍卫作为文明之根基的宗教信念和习俗性传统。值得一提的是,柯克在书中突出强调了伯克的自然法思想;而在美国当代的保守主义运动中,这种自然法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将保守派所主张的首要原则(也即永恒、超越的道德真理)与法律之下的自由、分权且有限的政府以及体现自然差异的政治社会秩序联结起来,从而使得伯克、亚当斯和托克维尔的思想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增强了保守主义思想的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柯克本人则将这些首要原则具象化在他认为能抵御政府武断干预的社会永恒之物之中:健康有力的家庭;能在某种程度上保障秩序、正义与自由的传统政治建制;丰富多彩且独立自主的生活;以及民众普遍享有的私有财产权利。
从现实层面看,《保守主义思想》一书在当下的政治生活和思想论辩中获得了最近几十年来少有的热烈回响。由于美国建制派主导的全球化给美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造成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美国民众中一直潜伏着的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想惯性开始做出反应。无论是外交上的美国优先政策(顺便说一句,美国优先的外交主张在美国颇有渊源,一战前的威尔逊总统和其后不久的哈丁总统都提出过同样的口号,这也是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传统外交立场),还是内政上应对美国社会分裂、经济失衡和文化衰败的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柯克在书中所阐述的那些保守主义立场。实际上,这种种现象可以被看作是柯克一派保守主义势力的胜利,而在共和党建制派中拥有一定影响的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则普遍被保守派民众抛弃。
因此之故,在当下这个矛盾激化、人心惶惶的时期,拉塞尔 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观念又被人们重新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为保守主义所做的规范性描述是检验某种主张是否是真正的保守主义的标准,毕竟,是他为当代的保守主义运动奠定了思想的基础。所以,为了方便一般民众的阅读和理解,他的《保守主义思想》一书又有了新的简易版问世。与此同时,美国保守派也开始在思想界、学术界和媒体界清理门户,反思过去很多年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和国际干预的外交政策对美国以及保守主义的名声造成的伤害。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思想家的柯克的持久影响力和非凡远见。当然,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出柯克思想重新大放异彩的原因:一方面,柯克先生以经过人类漫长历史检验的永恒真理为立论基点,站得高自然就看得远,时间注定站在他这一边;另一方面,按俗话说,他的思想是接地气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们基于传统习俗筛淘下的日常生活经验,易于为普通民众接受。
不过,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下当今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势,我们会发现,柯克思想回潮的直接动因是现实矛盾的激化和复杂化。换言之,这种回潮更像是民众和政客们因愤怒、不满和失望而本能地求助于自己世代相袭的那些直觉、习俗、惯例和传统,而非深思熟虑之后的观念选择。从柯克更为恢弘的思想和观念体系的角度看,这种回潮虽然有相当强大的社会基础和感性动力,却缺少了能赋予它方向、价值和意义的基本原则和思想规范。正因为如此,它显得激情有余而深度和厚度不足,同时它也显得匆忙莽撞,而少了些许的优雅从容。也就是说,它试图以不那么保守主义的方式来宣扬和推动保守主义的政治方案与政策立场。一个与此相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系列缺乏思想深度的政治行动和政策组合会实现保守主义的长远的重要目标么?
这个问题应当提醒我们,有必要在当前嘈杂纷乱的政治争斗中时刻牢记保守主义的首要原则。举例说,美国当下最为牵动人心的思想、政治和经济争论之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可是,在保守主义看来,就争论双方都或明或暗地认同物质决定论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基本立场其实相当一致。而且保守主义认为,物质决定论恰恰是现代性的最为危险的要素,因为物质主义或物质决定将观念、思想和灵性降低到次一等的地位,甚至把它们彻底掩埋。如果没有了基于道德真理的文明生活体制和传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能以各自不同的物质至上主义毁灭人肉身之上的那个高级的自我,也都可能因此隔断个人与社会和家庭的横向联系,以及个人与传统和历史的纵向联系。个人生活就此被局限在经济和政治利维坦的无所不在的阴影之中。也许,这样的个人依然享有名义上的追求物质福利的自由。不过,夏天里的苍蝇也拥有同样的自由:这是一种按照本能追腥逐臭的自由;它既无目的,也无意义。
简单地说,物质决定论会将人化约为没有灵魂、道德和思想的单纯的动物性存在,由此导致的道德和精神危机则是现代很多重大问题的总病根。这种危机又使得现代人普遍缺乏观念和道德上的确信,久而久之,道德和信念上的游移不定会反应在经济体系之中,因为所有经济交往的背后必然有一套作为规则体系的道德观念。最终,所有主义的经济体都好像建立在摇晃不定的基础之上的,经济的长远发展前景变得让人琢磨不定,经济危机似乎随时都能发生(如果还没有发生的话)。在其中忙碌奔波的人群则变得更加焦虑、更加短视、更加脆弱、更加贪婪、更加恐惧、更加不择手段、更加具有攻击性,当然也更加没有人味。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似乎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所以,美国当前看似热闹非常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根本就没有触及到美国以及整个世界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危机和问题。柯克在书中也认为,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并非政治家们所能应对的,因为它们属于思想观念领域的问题,唯一富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是文明的复兴。我们于此能再次见识到柯克先生和保守主义的无与伦比的洞见和沉重的责任感,因为柯克生前最为关注的便是美国的文化复兴,而且在他去世后,他的遗孀和同道为传播他的信念与思想而成立的研究中心的名字则是:拉塞尔 柯克文化复兴中心(The Russell Kirk Center for Cultural Renewal)。显然,比起万众瞩目的政治竞选和让人热血沸腾的激烈党争,文化复兴是一项默默无闻的艰巨漫长的事业。它所需要的恰恰是保守主义最为珍视的那些高尚品质:对首要原则与永恒真理的认同和持守、对人类的悲悯、自我的克制和牺牲、坚定不移的决心、对观念之力量的信心以及对出类拔萃和高贵品格的欣赏。
事实上,正是由于以柯克为代表的这些高贵的文明守护者的存在和努力,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传统的保守性力量会在美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持续的影响,因为美国和西方现在所面临的难题可以称得上是总体的文明危机。这种危机也是从法国革命开始酝酿发展的,尽管它现在有着具体时空背景下的特殊表现形式。正如柯克先生在书中所说:“伯克的几乎无与伦比的社会预见才能使他认识到,法国革命不是单纯的政治争斗,也非启蒙运动的顶峰,而是开启了一个颠覆道德的进程,而且直到这一病症–也即因反抗上帝护理而导致的无序–自行耗尽其能量之后,社会才会复苏。为了制约它,伯克改进了尊崇社会的观念–也即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经院学家和胡克的理论,以应付现代世界的难题。”也许,人类历史进程一直在遵循这样的规律:当危机加重时,平时隐而不显的文明的保守性力量就必须出场了。
不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柯克先生在书中对美国的文明复兴抱有乐观的期待,但他同时也认为未来存在着另外一种前景:扭转人类发展历程的不是观念或文明的更新与复兴,而是灾难与危机。毫无疑问,柯克写作此书的目的便是要避免以危机和灾难所造成的断裂的方式迫使人类社会改弦易辙。环顾当今世界岌岌可危的局势和发展趋势,柯克的先知性预言警告确实发人深省,他在书中所陈列的洞见、批评和建议也非常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针对性。因此,为了理解现代世界各种难题的原因和性质,为了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也为了探究作为应对之道的当代保守主义运动,我们需要阅读拉塞尔 柯克和他的《保守主义思想》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