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体该怎么办?《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修之于家,其德乃馀”。家庭生活需要道的指引和德性的操练,家庭是修道成德的重要场域,家庭成员可借此成就丰沛的德性。毫无疑问,这是对家庭中每个人的要求。如果家庭中有一位成员在这方面有重大缺陷,则整个家庭有机体的精神与灵性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全面的培育和彰显。家庭中的修道成德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家庭不是也不应当是孤零零的存在,它的存续和发展壮大需要与所在社区以及更广大的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基本生计(包括工作、收入和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靠外面的世界来满足。家庭成员必须要能给社会提供某种价值,才能相应地获得社会供应和保障。在家庭中修道成德的工夫就理当包括这一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层面。家庭中的成员必须要学习和具备能够造福于社会的工作技能和态度。家庭的外向性定位和功能很容易被外人所观察和了解,而且家庭在收入、住房、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上的表现,很容易被画上社会等级的标签。于是,社会上的成就、地位和满足感往往会成为一般家庭所追求的目标。但家庭显然不只是给外人看的,也不是用来贴贫富贵贱标签的。修道成德的工夫在应用于家庭的社会性功能和角色时有其适当的规范和限度,攀比、嫉妒、炫耀、跟风、急功近利等不健康的心态都直接有违于“丰沛的德性”,所以都应被尽力避免。我们必须明白,这一向度的修道成德工夫是服务于家庭有机体的长远健康发展和兴旺这一总目标的,并且应服从于家庭的内在建造–也即内在的修道成德–的要求。
家庭内在的修道成德重在建构家庭中的身份、精神和灵性秩序并确立其精神归属与价值取向。《易经 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是家庭的核心,分别代表其中的男性要素和女性要素。夫妇要“阴阳合德”,家庭才能兴盛繁茂,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对家庭生活的具体要求(见《易经 系辞》)。家庭中的男子要有男性的样子,女性要有女性的样子。进而言之,父亲要象父亲,母亲要象母亲,儿子要象儿子。女儿要象女儿。家庭中这些确定的身份对应着具体的责任和义务。把身份秩序确立和维系好了之后,家庭中精神和灵性秩序的建造就相对比较容易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外儒内法的专制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自宋代以来,女性在中国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过低。这一历史和现实问题必须尽快得到纠正,因为这根本就不符合阴阳平衡这一最核心的文明要义。上面引用的《易经 序卦》中的那段文字还提示我们,在思考家庭的精神和灵性向度时,我们要有恢宏的视野,要注意到天地万物是家庭所由生的源头,更要努力认清和践行天地万物背后的那个无所不在的道。另一方面,我们是先祖先妣之血脉在当下历史时空中的赓续,我们既要感谢他们的生养之恩,也有责任寻找忠实可靠的配偶,尽早组建家庭并多多生育孩子,让家庭有机体不断地绵延和扩展。家庭最重要的目的与功用就在于繁衍和养育子女。自从人类有了家庭之后,不管其经济、社会与文化境况如何,家庭中的父母与其他长辈都在通过各种正规或不正规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在的修道成德事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鉴于其极端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单独仔细地谈一谈家庭教育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阐述、学习和实践健康合理的家庭观念,并努力使家庭认同成为孩子身份认同的核心和根本。在日益冷漠僵化且残酷无情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家庭已经成为每个人最后的情感、精神与心灵寄托所在,也是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不幸的是,家庭已成为目前正泛滥的各种“新潮”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的打击对象。对于本来就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状态的家庭来说,这最新的风潮和攻击很像是即将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因为它所追求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自主,而是对对家庭的重新定义、对社会的激进重构以及对孩子灵魂的无情争夺。正如前文所反复强调的,家庭作为人之根基与归宿的意义和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家庭的健康和完善程度是一个文明能否健康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的有机整体式的家庭观让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受益良多,也让中国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它悠久绵长的历史与举世无匹的活力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其内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做家庭教育时,一定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从微观上讲,家庭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文化多元和价值歧异的时代必然会导致各种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混乱,很多人因此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成为被各种“流行”思潮俘虏的精神奴隶。对中国式家庭的坚定有力的认同可以让孩子们避免这样的不幸命运。从宏观上讲,在中共极权统治和现代工具理性把中国文明推向毁灭的边缘之际,中国家庭是文明承续与主体性重建的最重要、最合适的场域,家庭教育对于维系孤悬一线的中国文明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们必须拼尽全力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