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习惯于长期性和前瞻性思维,不与人较一时之长短、论一时之输赢。这样的信念与想法也支配着中国人对勇气的理解和实践。众所周知的成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鼓励人们这样看待和运用自己的勇气。它一方面强调坚决抵制不公不义以及不屈服、不顺从的勇气。另一方面它又提示人们要忍耐以等待最好的时机和条件。这种忍耐与等待是一以贯之的,不会朝三暮四或者变化无常。在此期间,等待者可能会有挫折、沮丧和失败,但不会放弃希望和准备,也不会轻易改变行动计划。
如果说正如《荷马史诗》所描述和颂扬的那样,西方人展现勇猛精神的最佳场合是战争甚或决斗,那么中国人显示其勇气胆魄的最佳场合是人生舞台。前者就像短跑,是猛烈、急促、狂暴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对抗的激情、能量和铁血意志。后者则像长跑,在波澜不惊中持续考验着耐力、定力和心力。战争之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决出胜负。中国之勇将时间视为朋友,而非敌人;它着眼的是与命运的长久抗争,而非迅疾的决斗。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有枯燥无味的时段、都会经历挫折困顿、失望沮丧和怀疑彷徨,也都可能不得不面对超出预期的艰难逆境。中国之勇对稳定和持久的执着,意味着中国人不会热衷于冲动型冒险或短暂的刺激,因为他/她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超越短期收益或者苦痛的长远目标之上。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具体例证是,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普通的乡民都会竭尽所能地为自己的已到结婚年龄的儿子们盖新房子。新房屋是子孙们安居乐业的场所,既开启了儿孙们的新生活,也承载着他/她们无限的希望。乡民们为了这样的目标,日夜不息地辛勤劳作,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将节省下来的每一份钱恭谨地储蓄起来。日积月累的节俭和积蓄最终能够让乡民们完成给子孙后代建新房子的目标。
这样的持久之勇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一代一代地接力传递下去,不断地给中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帮助成就了中国文明绵延不绝的伟大传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