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之勇符合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中国人做事不喜欢走极端。这种想法其来有自。中国古代的各种经书中都含有相关的教导。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提示要:“去甚,去奢,去泰。”再比如,《论语·子罕》说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的原因是,古时候的中国人认为天道本身是中正平和的,会纠正各种极端、偏颇、失衡的状况。《尚书·大禹谟》便明确警示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也提醒道:“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极端偏狭往往是懦弱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表现,而中正平和则是一种良善优美的生命状态。前者只需要放纵自己的情绪即可,而后者则需要极大的修养功夫。勇武者也应该以此作为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胆魄和英气的准则。《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在这方面树立了清晰的标准:“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对于战争这种可能死人无数的极端举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劝告人们要“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并且要”胜而不美”。这也是“勇于不敢则活”的更深层的含义,并不是鼓励人们苟且偷生。
本来,按照《礼记 中庸》里的说法,“极高明”才能“道中庸”。中庸这个词现在已经被庸俗化,成为没有原则、不讲是非的代名词,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动人的教养内涵。现在是时候恢复中庸的本来含义了。从中庸的角度看,勇气不足则表现为懦弱、苟且与猥琐,结果是过度的恐惧、担心与害怕;勇气过度则表现为轻率、鲁莽与冒昧,结果是过度的躁动不安和急不可耐。中庸之勇则能够避免怯懦和冒失这两个极端,在中正平和中体现出平衡感与分寸感。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中庸之勇可以引领人们在不确定中选择一条稳妥可行之路,在谨慎小心中充满信心地行走在人间世。
中庸之勇不刻意追求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或者紧张激烈的暴力冲突,而是坚持在庸常的生活中不懈地践行,通过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软弱疲惫和怯懦猥琐,不停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内在品性。西晋文人兼政治家刘琨在名为《 赠卢谌》的诗作中慨叹道:“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中庸之勇可以将钢铁意志熔化为侠骨柔情。刚柔并济、进退自如、能屈能伸:这些美妙的词汇所勾勒的中庸之勇能不令人神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