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闫鹏有书出版的消息非常高兴,知道他的新书《被低估的父爱》一时有些沉重。我先睹为快,多少知道闫鹏这些年“痛,并快乐着”的原因,这个充满梦想、富有才华的80后父亲,跟众多的80后父亲一样,经受着时代的碾压,肩负着家人的重托,负重前行。没想到闫鹏挺过来了,而且还把陪伴家人,陪伴孩子的经历写成了书。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爸爸都来阅读的书。 我跟闫鹏认识,得益于我的《时间之书》,闫鹏和他的朋友们很看重《时间之书》,希望把它做成视频,我们一起努力了半年。但因为种种原因,项目不了了之。《时间之书》经受了考验,这些年来一直是市场上的常销书。回过头看,闫鹏是最早发现这本书价值的人之一。 后来跟闫鹏见面少了,但联系不少。我也知道他拿投资做视频课,陷入到商业的逻辑中,他要对投资人负责,对跟随他的小伙伴们负责,工作高度紧张,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很多人投身于事业,对家人的陪伴不免力不从心,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理由为自己开托,或者说把对伴侣和孩子的爱深埋起来。 我虽然宅在家,有大把的时间陪伴孩子,但读写的任务经常牵扯得精力有限,加上前些年身体消耗非常大,以至于陪儿子走路都困难。在送儿子上幼儿园时,我都难以抱起儿子,更不用说举起儿子做游戏。这让我非常羞愧,加紧锻炼身体。一年半后,我终于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儿子举起来,跟儿子一样疯跑,体会到儿子给予我的快乐,多少算是尽到一点做父亲的责任。我的经历正是闫鹏在书中说的,父职促成男性生命的第二次觉醒。闫鹏说,爸爸不是猪队友,父爱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取代的。 正是有这样的认知,闫鹏在繁忙的创业期间,仍挤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儿子友友,陪伴女儿好好。因为爸爸的角色非常重要,甚至“爸爸带三分钟,有时比妈妈带三年效果还好”。闫鹏比我和众多爸爸不一样的是,他是少有的有心人,他一面在陪伴,一面在观察总结。比如他说,在孩子三岁前,爸爸可以做孩子最好的玩具。在孩子六岁前,爸爸要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在孩子十二岁前,爸爸要做孩子最好的搭档。这样的认知让我觉得非常重要,非常有针对性。 我的精力有限,主动陪孩子不多。我一度以儿子的口气写日记,记下他流鼻血的情景,记下他受伤大哭的事件,但写了半年因故不了了之。我旁观儿子的成长,发现他在三四岁时变化很大,由依恋父母到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甚至感觉到,一些有形无形的力量在跟我争夺儿子,比如手机,比如市场上各类玩具,比如一个情绪化的爸爸或妈妈,他们像魔鬼一样寄身到儿子身上,还比如儿子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口头禅等等。 我知道生命的成长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但儿子的成长之快让我眼花缭乱。我曾经设想的,儿子慢慢成长,我也跟着补课、学习一些东西。我为此还在一些公开场合建议父母们,要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是发自肺腑之言。如果做父母的,不抱着这样的态度陪伴孩子,他们就会成为停滞发育的“巨婴”,就会很快被长大的孩子抛弃,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父母,他们的生活和见识很快就被十来岁的孩子超越了。闫鹏说,爸爸要在孩子的三岁到六岁期间做他最好的朋友,这样的观察和认知非常有意义。闫鹏的书是他陪伴儿女和爱人的记录,他的话语平实,亲切感人。那些案例,那些家人相伴的生活瞬间,在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有发生,读闫鹏的书让人觉得应该跟爱人、孩子重来一遍生活,那样会更有趣,更幸福。但不要紧,闫鹏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了我们很多材料,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更加珍惜生活,用网友们总结的,珍惜当下。 我在读闫鹏的书时,有过很多感受,我甚至想到了鲁迅的名文,“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那一代人有牺牲精神,他们想肩扛黑暗的闸门,让孩子到光明地带去。到今天,做父亲同样不容易,但我们不必只看重父亲牺牲的一面,我们做父亲的其实有收获的一面。是的,能够做父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福报;能够做父亲也说明他跟世界有一种爱的承诺,他应该把这样一种爱落实,甚至丰富。 我读这本书后,一度担心自己对闫鹏大作的评价失真,为此我特意问了chatgpt,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一本关于父亲育儿的非凡之作。作者闫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当代父亲在儿女成长过程中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作用。本书融汇了丰富的育儿理念,既有坚持孩子独立成长的教养之道,又不乏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诸多技巧。” 这个机器人作者还评论说,“不同于仅强调母爱的传统观念,本书充分肯定了父爱的独特作用。它不仅指导父亲如何与孩子玩耍、对话,还提供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育儿方案。作者认为,父亲的参与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存力,对其成长意义非凡。本书写作真挚,平实动人,不仅给父亲提供了宝贵的育儿指导,也有助于母亲更好地理解父亲的育儿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育儿合作关系。它将推动社会正确认识父爱,激励更多父亲勇于承担育儿责任,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对这个回答,我不能同意更多。可以说,《被低估的父爱》既是关于成长的书,又是关于回报的书。我们这些做父亲的,只有实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承诺,才能获得孩子和世界的回报。就像一首诗所说,“我会在别人问起我爸的时候,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祝贺闫鹏!
以下内容根据余世存老师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口述 | 余世存 整理 | 汉坊 来源 | 山东青庐(ID:sdqingluhui) 易经中的女性与时间 十多年前,我在研究《易经》时,意外发现三八妇女节与离卦相对应。但丁也有一句诗,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他说的女性,代表着温暖和光明,离火就是代表温暖和光明。 这让我首次意识到女性与时间的联系。 去年,我受邀在Ted演讲男女吵架的底层逻辑,但年轻团队对此话题不大感兴趣,他们认为性别差异已淡化。我仍坚持认为男女吵架是永恒话题,我是真正的把男女做了一个区分,我认为女性代表时间,男性代表空间,男女吵架其实体现了时空冲突,这是我对时空话题的一个基本理解。 此外,中国人常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也反映了时间被分为刚柔,与性别的男女相对应,体现了男女在时空中的不同作用。 尽管现代社会性别认定更加多元和流动,但是我们是在我看来,它还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所以,性征仍重要。这也使得,在妇女节分享我对女性与时间二者的关系与理解很有意义。 文明创造历史中的“她力量”...
叶嘉莹先生辞世,不少人表态,彰显自己的立场、认知和情感。有人对媒体和个人加给叶先生大师、大学者的名头不以为然,甚至大加讽刺;还有人扒粪般地找出叶先生的颂诗时文,以为见识居然如此。有些朋友尽可能做了解释和维护,如胡洪侠先生回应马陈兵的批评就极为认真:尊重陈兵兄个人的判断,但是第一,选择叶先生刚刚离世之际道出这番所谓“独特见解”在时机上是很不合适的,也是很不厚道的;二,认知决定判断,由判断可以倒推认知。所以,有些时候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妙。三,非要把话说得那么刻薄乃至凉薄吗?为什么不能尽量地要求自己有话好好说?刻意把话说得给人“刺痛感”,并不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表现,而是貌似自信、实则自卑的变相表现。胡文辉先生则认为,叶先生跟何炳棣等人当时“激于一时见闻,为波将金村所迷而不自知,爱国之心有余,而观世之眼不足。然亦不必深责,盖棺之际,取其为人为学之大体可矣。”他写诗说,“莫谓著书皆浅易,八篇秋兴见工夫。” 在我看来,叶先生了不起的贡献是以身示范了我们文化中的弱德之美,在这个强霸的世界里,弱者仍有生存的权利,有生存的美好。叶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说,中国诗词的最高境界或及格之境就是“无可奈何”,这是中国诗观,也是汉语世界在参赞天地之境给人间留下的标杆,无可奈何并非只有悲观、绝望、沮丧,也有追慕、恋念、心向往之、可爱者不可信、祈求天地神明,等等人生的真实、善和美好。任何帝王般自恋自大的文字,在此诗观面前都没有登堂入室,都离大道相去甚远。叶先生把顾随、王国维乃至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心灵们在人生宇宙间的感受再现出来。一如西人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对叶先生来说,她是芦苇那样美的存在。 刘心宇先生说他当年在加拿大,跟叶先生做邻居,感觉老太太不像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诗词的世界里。是的,诗词是我们借以书写的文本,这类文本一旦成立,就替我们在天地间神游,并消解抗击那些非人性非人道的存在。这也是老子对人的存在的观察描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新诗人廖伟棠以诗般的语言说,“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并感激她留给我们的遗产。”他还提到叶先生对他个人的意义,“首先,叶先生从现代文学的概念出发肯定了词人吴文英的词的先锋意识,这可以视为叶先生的观念开放且前卫;第二,用近乎新批评的方式细读《秋兴八首》,对我们新诗人学习杜甫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台阶;第三,通过她的传承和推介,我们重新认识了顾随先生,我得以‘旁听’这位民国最伟大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师。” 有网友则提供一个细节说:叶老师的高徒黄晓丹,这几年一直从我们小镇买百合寄给叶老师。我几次想到此事,都有点小感动,两个这样的女人。
01 十点读书雅君说,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一个内耗型家人,他们极其擅长把一点小事无限放大,再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全家。家里脏了一点儿,菜买的不新鲜了,都会不断地念叨。生活在他身边的人都会活得精神紧张,生怕哪句话没有说话,哪件事没有做好,引发家庭大战。雅君总结说,内耗型家人有四个特点,一爱翻旧账,遇到问题就把陈年旧事翻出来说,永远把错误归为对方;二是双面性格,在外脾气温和,扮演好人,回家指手画脚,蛮横跋扈;三控制欲极强,凡事都要按照他说的来;四情绪化,像行走的炸弹。有人说,这个结合了心理学的观察对不少家庭的解读都是适合的,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家庭永不内耗,家运从此昌隆。 02 家庭关系是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没有人能够摆脱。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思辩,一个人不用修身也有权利生存,一个人不用齐家也可以治国平天下。当然,这个思辨也没有立足太长的时间。现代史上人们研究“病夫治国”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尤其是“不幸的童年少年,需要一生或一国的国民来牺牲以治愈”,更让现代人也嘀咕,家人关系好坏对一个人的社会意义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工作者说,非常遗憾,现代教育和经济体系正在催毁家人成员相处的根基。 03 有人认为,情侣相处久了,一定会形成某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有人宁愿维持痛苦的关系也不愿分开,这是为什么?一个年轻朋友认为,痛苦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状态。施害者通过控制获得存在感,受害者则通过被控制来逃避选择的责任。打破这种平衡就意味着双方都要面对自己的内在空虚,这比维持现状更可怕。 更深层的是,很多人在痛苦关系中找到了某种救赎感。就像自我惩罚一样,维持痛苦的关系成为赎罪的方式,尤其是当这个人童年就形成了”我不配拥有美好事物”这种潜意识。这时候,痛苦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成了解决方案。 04 有人说,我们在近代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并不相同,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半个受害者和半个受益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是全部的受益者。但无论受害还是受益,我们的参照系不再是传统的根基,而转为他者,我们跟他者也由寄生性依附性转为品头论足了,只是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种品评是无根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张光直先生曾痛陈:“过去三四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在人文学术上,除了一点点考古挖掘,对世界也没有什么贡献。”今天想来,这话仍是让人心痛。 05 理雅各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据说,他为中国文化所倾倒源于我们学术的魅力,他学习中文本来是任务,学了十来年只是把中文当做一个语言工具,直到他读了宋元时代中国的伟大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感叹说,辛苦十余年的学习得读此一书“便为无负”。可见学术一旦成立,自有征服人心的力量。 06 吕峥带着他的新书《隐入山林》来京,说起成家,朋友们纷纷祝贺。我问AI能不能做一首词,答说没问题,并秒回了答案: 锦里才名秀。念相如、琴台情绻,赋章传后。今有吕郎才情茂,笔绘千秋史囿。溯往昔、文思倾透。学府精研才初露,著华章、卓识声名就。岁月转,意坚守。 良辰恰迎鸳鸯偶。看红妆、翠眉羞靥,凤鸾和奏。携手同行鸳鸯梦,朝暮相依如旧。愿岁月、情长不朽。比翼连枝同心扣,似文君、司马情深厚。岁月里,共携手。让我大为惊讶,心说不错啊,其实我自己也填过一首:天府才贤出。记传媒、庠门精业,笔耕文述。道破阳明声名远,史海钩沉丰郁。又顾准、传情凝目。隐入山林思无邪,正青春、意气风发逐。人间世,养生主。 逍遥自系同心木。闻天籁、红妆带绾,凤箫声笃。佳侣相携情深处,朝暮相依相护。成双飞、欢歌满筑。比翼连枝长相伴,共白头、暖语和春宿。举案处,爱盈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