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虑宪1,求善良,足以謏闻2,不足以动众3;就贤体远4,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5。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6。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7,教学为先。《兑命》曰8:“念终始典于学9。”其此之谓乎10!
虽有嘉肴11,弗食不知其旨也12;虽有至道1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14,教然后知困1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1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7。故曰:教学相长也18。《兑命》曰:“斅学半19。”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20,党有庠21,术有序22,国有学23。比年入学24,中年考校25。一年视离经辨志26;三年视敬业乐群27;五年视博习亲师28;七年视论学取友29,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30,强立而不反31,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32。《记》曰33:“蛾子时术之34。”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35,示敬道也。《宵雅》肄三36,官其始也。入学鼓箧37,孙其业也38。夏楚二物39,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40,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41,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42,学不躐等也43。此七者,教之大伦也44。《记》曰:“凡学,官先事45,士先志46。”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47,退息必有居学48。不学操缦49,不能安弦50;不学博依51,不能安诗52;不学杂服53,不能安礼。不兴其艺54,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55,息焉游焉56。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57。《兑命》曰:“敬孙务时敏58,厥修乃来59。”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60,多其讯言61,及于数62,进而不顾其安63,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64,其求之也佛65。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66,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67,教之不刑68,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69,当其可之谓时70,不陵节而施之谓孙71,相观而善之谓摩72。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73;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7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75;燕辟废其学76。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77。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78。道而弗牵79,强而弗抑80,开而弗达81。道而弗牵则和82,强而弗抑则易83,开而弗达则思84。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85,或失则寡86,或失则易87,或失则止88。此四者,心之莫同也89。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9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91。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92。其言也,约而达93,微而臧94,罕譬而喻95,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96,而知其美恶97,然后能博喻98,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99。”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100。师严然后道尊101,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102:当其为尸103,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104,虽诏于天子无北面105,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106。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107。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108,及其久也,相说以解109。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110,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111,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112!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13。
良冶之子114,必学为裘115;良弓之子116,必学为箕117;始驾马者反之118,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119,鼓无当于五声120,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121,五色弗得不章122;学无当于五官123,五官弗得不治124;师无当于五服125,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126,大道不器127,大信不约128,大时不齐129。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130。”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131,或源也,或委也132,此之谓务本! [1-2]
词句注释
1.发:发布。虑:谋划。宪:法令。
2.謏(xiǎo):小,有声音。
3.动:触动,感动。
4.就贤体远:亲近贤能之士,体察疏远之臣。
5.化:教化。
6.道:指儒家之道。
7.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
8.兑(yuè)命:《尚书·商书》中的一篇,今作悦命。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9.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10.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1.虽:即使,虽然。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12.弗:不。食:吃。旨:甘美。
1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14.是故:所以。
15.困:困惑,不通,理解不了。
16.自反:反省自己。
17.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8.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9.斅(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斅,一作“学”。
20.塾:私塾。
21.党:五百家为党。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22.术(suì):通“遂”,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23.学:设在国中的太学。
24.比年:每年。
25.中年:隔一年。
26.一年:初入学一年之后。离经:明句读。辨志:析经义。
27.敬业:专心学业,敬重师长。乐群:友善朋友,切磋共学。
28.博习:广博学习。亲师:亲善师友。
29.论学:讲论学说大义。取友:明白择取友人。
30.知类:知义理事类。通达:通达无疑。
31.强立而不反:特立独行,不违师教。强立,坚强的意志。
32.大学:圣贤之学或成人之学。大,赞美词。
33.记:书名。前人之记,具体无可考。
34.蛾(yǐ):通“蚁”。术:学习,效法。
35.皮弁(biàn):天子或士的礼服。祭菜:以蘋藻之类祭先圣贤师。
36.宵雅:即小雅。肄(yì):诵习。
37.箧(qiè):竹箱。
38.孙:通“逊”,顺,按次序。一说恭敬。
39.夏(jiǎ)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夏,山榎。楚,荆条。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40.卜:占卜。禘(dì):大祭。
41.观而弗语:此言教师对学生应时时观察而少丁宁告语。
42.幼者听而弗问:此谓先生设席讲学时,有疑而问,则由长者,幼者只听勿问。
43.躐(liè):超越。
44.伦:纲要。
45.官先事:学为官者,先教以居官之事。
46.士先志:学为士者,先教以为士之志。
47.时教:适合于当时实际需要的教学。正业:正式的典籍。
48.退息:离开学校时。居学:始终遵循不渝的学说和思想。
49.操缦(màn):弦上的基本操作方法。
50.安弦:演奏乐章。
51.博依:博喻,比兴之事。
52.安:理解,创作。
53.杂服:杂役,泛指洒扫、应对、事长、温凊等种种礼仪规范。
54.不兴:不喜欢。
55.藏:内心情志。修:修习不废。
56.息:退息不辍。游:交游不忘。
57.师辅:师长和朋友。
58.敬:专心。孙:通“逊”,顺,按次序。务:力求。时敏:及时领悟。
59.厥(jué):其。修:学业成就。
60.呻(shēn)其占(chān)毕:眼看简册,念念有词。占:通“觇”。
61.多其讯言:反复地询问。
62.及于数(cù):解释很多很全面。数,繁密。
63.安:安于义理之真,真理解,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64.悖:悖谬,违背真理。
65.佛:通“拂”,拂逆。
66.隐其学:学术隐微而不显扬。
67.去:遗忘,抛弃。
68.刑:通“型”,显彰弘扬。
69.豫:预先防患。
70.时:及时,适时。
71.陵节:超越等级。孙:通“逊”,符合程序,循序渐进。
72.摩:揣摩,琢磨,取人之长。
73.扞(hàn)格:抵触。胜:克服。
74.修:整治。
75.燕:玩、戏。逆:违背。
76.燕辟(pì):与坏朋友谈论邪僻之事。辟,邪僻。
77.废:失败。
78.喻:晓喻,开导。
79.道(dǎo):通“导”,诱导。
80.强:劝勉,勉励。
81.开:指示门径。
82.和:融洽。
83.易:平易,不感困惑。
84.思:促进思考。
85.则:于。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
86.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
87.易:漫易轻忽。
88.止:故步自封。
89.心:心意,心情。
90.救:帮助克服。
91.长(zhǎng)善: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
92.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
93.约而达:简约而显达。
94.微而臧:含蓄而深长。
95.罕:少。
96.至学之难易:最高境界的难与易。
97.美恶:资质才能的差异。
98.博喻:针对学生个性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99.三王: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王。四代:虞、夏、商、周。
100.严:尊敬,严肃。
101.道尊:师所传之道才能受人尊重和相信。
102.不臣:不把他当作臣看待。
103.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
104.大学之礼:太学里面的礼法。
105.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
106.庸之:归功于他。
107.怨之:怨恨于他。
108.节目:木竹之关节,较坚硬。
109.说:同“悦”,愉悦。一说同“脱”,脱离。
110.从容:一舂(击)一容,其声方尽。
111.记问之学:只能背诵一些书本知识,并无心得。
112.听语:待问而语之,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解答。
113.舍之:调换这位老师。
114.良冶:好的陶瓷工。
115.为裘:缝制皮袄,片片相合。裘,皮袄。
116.良工:好的弓箭工。
117.箕:柳条曲成弓形。
118.始驾马:幼马开始训练其驾车,套在车后跑,让其养成习惯。
119.丑:比,相同。
120.五声:宫、商、角、徵、羽五种音级。
121.五色:青、赤、黄、白、黑。
122.章:同“彰”,彰显。
123.五官:耳、目、口、鼻、心。一说貌、言、视、听、思。
124.治:作用,功能。
125.五服:表示血统亲属中亲疏等级关系的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126.大德:最基本的道德。不官:不分职位高低,亦不决定于职位高低。
127.大道:事物的共同规律。器:具体的事物。
128.大信:最高境界的信用,均为无言之信,不必诉诸文字之约束。
129.大时:天地时令。齐:整齐划一。
130.志于本:即指志于学。
131.先河而后海:意即在务本。
132.委:水的汇聚之所,归宿。 [1-3]
白话译文
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为此,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导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懂得了困难,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育别人与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是学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教育,家族有塾,每党有庠,每遂有序,天子都城及诸侯国都也都有学。每年有孩子入学,隔年考核一次。第一年,看离析句读,辨析经义;第三年,看专心学业,亲善朋友;第五年,看广博学业,敬师爱友;第七年,看讲论学说大义,明白择友取人:这叫做“小成”。第九年,要求达到义理事类,通达无疑,特立独行,不违师教:这叫做“大成”。那样,才足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亲近者心悦诚服,疏远者怀念感恩:这叫“大学之道”。《记》中曾说:“蚂蚁的幼子,从小学习衔泥筑巢,终于累成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入学之始,教以朝进天子及祭祀先圣先师的基本礼仪,从而培养谦虚恭敬之心;诵习《诗经·小雅》头三篇,使学生体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讲学以击鼓为号,发箧出书,培养学生恭敬划一的良好习惯;设立鞭扑等具,为了树立教育的威严,使学生严肃认真;未经夏季禘祭,天子、诸侯不视学考察,便于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优游其情志;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少丁宁告诫,是让学生用心思考;先生设席讲学,如有疑,应由年长者发问,而年幼者只听而不问,这是为了体现学必循序渐进而不跳跃躐等。这七项,就是大学之教的基本步骤。《记》中有云:“凡是教学,学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学为士者,必先教以为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当的典籍进行,离校后始终遵循不疑。这犹如不练习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学习比兴之法就不能作诗明志;不学习杂事就不能理解和实践各种礼仪;同样,不喜欢自己的学业,就不可能以学为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总是致力于情志的修养,技艺的修习,居处的严谨,交游的端庄。做到了这些,就能专心于学而敬爱师长,亲爱朋友而信守道义,因而即使离开他的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背离老师的教导。《兑命》说:“专心、渐进而又及时领悟,那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今有些教师,只看着简册高诵长吟,又反复设问,解释繁密重复。这样进修学业不顾学生是否理解领悟,教师要求学生不是真心诚意,教育学生不能尽其材质之长。那样的教育已经违背情理,其要求必然产生违抗。如确是那样,就必然使学术隐微而学生怨恨其师,苦于学业之难而没有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即使学完毕业,其遗忘抛弃一定很快。教育的不显彰不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观摩。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
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予以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时机已过然后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学业坏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结成朋党,相互隐私护短,必然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玷辱学说。这六个方面,就是教育衰败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启发而不说尽。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学着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愿主动地学着他的志趣。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含蓄而情意深长,设譬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继承其志趣。
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为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这种人,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就是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君子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就可有志于教学了。
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学问本身并不确指视听言貌思,但不学则五官难以得正;老师对人伦而言,并不属于哪一服,但如没有老师教导,则人伦亲疏难以用丧服显示。
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这就叫做务本。
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重视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