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设备和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都需要在电脑上来完成。写文件、发邮件、在线会议、看视频、在线娱乐、浏览信息和使用各种社交媒体,都离不开网络。智能手机和iPad的出现,又为我们增添了方便随身携带的上网设备。这些新资源的出现,确实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便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是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网络资源让人应接不暇,又能提供诸多便利,即使是成年人都会对它失去抵抗能力,就更不用提心智还未长成的孩子了。很多人都应该有类似的经验,感觉好像只是在电脑前坐了一会儿,但其实几个小时都已经过去了。等从电脑前面离开,才感觉到腰酸背痛、头昏脑胀。屏幕前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因为我们被不断出现的新的信息或者画面所引导,总是忍不住不断地去点击查看。这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就是成瘾。这可能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成瘾不同。我们认知上的成瘾,一般是指酗酒、抽烟、赌博甚至吸毒这一类社会公认有害的、不利于身心的恶习。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又对成瘾有了新的认知。这种新的成瘾方式和前面列举的那些一样,都会给人的身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它又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常常以一种“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形态出现,让人们对其失去警惕和察觉,所以被称为“大众认可型成瘾”。在这类新的成瘾方式中,有的已经慢慢为大家所认知,比如“工作狂”。认真勤奋的工作当然会得到众人的赞许,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大家可能都觉得这当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不受自我控制的、病理性强迫工作的状态,不但会让身体超负荷运转,也会因为缺乏适度的放松对心理造成损伤。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毫无节制地使用智能设备和网络,同样也是这种大众认可型的成瘾。网上有很多非常实用的在线教育资源。比如各种英语app可以让本地缺乏外教资源的孩子和英语是母语的老师随时在线交流。此外还有各种名师讲座、经验分享,不但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可以给平时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丝乐趣。更进一步说,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数码一代,如果不学个编程、计算机语言或数字画图等,就会感觉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看来,上网和使用数码产品这件事,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
但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家长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把握分寸,合理支配上网时间,就必须要首先清楚地认识到上网成瘾的隐蔽性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分析、权衡利弊,为我们的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
网络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依靠大量的数据交换来生成价值。无论是我们家长选择在线教学资源帮助孩子强化学习,还是孩子自己娱乐时玩儿的网络游戏,都会给其背后的运营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为了留住客户,增加点击率,很多大公司开始聘请神经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加入到研发团队里面,专门研究如何能够更高效的引导使用者不受自主控制地重复使用他们的产品。换句话说,他们正在专门研究如何让孩子尽快成瘾。这绝不是阴谋论,只是利益使然而已。这种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础是,依靠精心设计的信息冲击模式,刺激大脑更多的生成多巴胺。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分泌多巴胺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和兴奋。但是它还有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功能,就是强迫人体不断地重复去做某件事。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是非常隐蔽的,但伤害极大,且效力持久。它会让人逐渐对自己的大脑失去应有的控制力。于是,我们可以观察到,长时间上网的孩子会有行为举止上的异常表现,变得对周围事物敏感度下降甚至漠不关心,变得急躁易怒, 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等等。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有数以百计的各种研究来观察网络成瘾对大脑的损伤。大脑灰质用于接受信息、表达情感,大脑白质用于正确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及输送。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导致大脑灰质重要位置上的缺损,以及大脑白质密度降低。不仅如此,它对大脑的损伤还涉及到情感调节、行为控制、决策以及自我激励等相关功能。所以无论孩子接受的信息是对学习成长有积极意义的,还是单纯的娱乐放松,长时间过度使用网络,会对大脑造成不良刺激,让他们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焦躁和空虚。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网络资源让我们的孩子与世隔绝,大大减少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肢体和眼神的接触。这些真实存在的大自然、人、谈话、讲解和书本才会给孩子的大脑带来积极正面的刺激。
所以家长在对网络的认识上要走出误区,不是说保证浏览的内容好,结果就是好的。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荧幕会给大脑带来损伤,这种结果和浏览的内容是积极还是负面无关。我们应该把这种认知分享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认识到问题是出在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上面。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以便更好地和父母配合,科学有效地分配上网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我们会在下一讲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