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根据余世存老师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口述 | 余世存
整理 | 汉坊
来源 | 山东青庐(ID:sdqingluhui)
易经中的女性与时间
十多年前,我在研究《易经》时,意外发现三八妇女节与离卦相对应。但丁也有一句诗,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他说的女性,代表着温暖和光明,离火就是代表温暖和光明。
这让我首次意识到女性与时间的联系。
去年,我受邀在Ted演讲男女吵架的底层逻辑,但年轻团队对此话题不大感兴趣,他们认为性别差异已淡化。我仍坚持认为男女吵架是永恒话题,我是真正的把男女做了一个区分,我认为女性代表时间,男性代表空间,男女吵架其实体现了时空冲突,这是我对时空话题的一个基本理解。
此外,中国人常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也反映了时间被分为刚柔,与性别的男女相对应,体现了男女在时空中的不同作用。
尽管现代社会性别认定更加多元和流动,但是我们是在我看来,它还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所以,性征仍重要。这也使得,在妇女节分享我对女性与时间二者的关系与理解很有意义。
文明创造历史中的“她力量”
一年可分四时八节,这是中国人的常识。在研究易经时,我发现其中八个节气,各有性别特征,如:
春天前半代表男性,后半则代表女性,现为离火卦,象征女性、中女或二女儿。
夏天则相反,前半为女性兑卦,意味小女儿、喜悦与交易;后半为男性乾卦,代表男性力量。
秋天前半为女性,后半为男性坎水卦。
冬天前半为男性,后半为女性坤卦,代表厚德载物的女性力量。因此,任何时间都有男性和女性的影响。
我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后发现,尽管常被标签为大男子主义,但中国文化实则尊重女性。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却常被当代人忽视。
举例而言,黄帝之妻罗祖被誉为蚕神,她的发明对服饰文化影响深远。大禹治水时,其妻亦贡献良多。商朝武丁之妻妇好,周文王的母亲和夫人,都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女性的力量尤为强大。这种力量之强大,从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中催生了女权社会。在中国,这种女权社会的影响深远,甚至触及到学术思潮,特别是道家学说。道家思想中强调阴阳平衡,其中女性元素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创始人老子对儒家文化贡献颇大,其《道德经》中的核心元素即女性。书中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性,而非单纯追求阳气。中国文化中“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哲学,凸显女性成分的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虽以儒家为主,但实则儒道互补,儒道共融。道家提倡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及安静的力量。儒家亦同,儒家经典《大学》中的“静而后能安”的理念便源于此。
儒家、道家的伟大创始人,如老子、孔子、孟子,他们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女性的力量。
老子在娘胎里待了很长时间,对母亲充满感激与愧疚,因为母亲为他承受了诸多苦难。孔子虽因父母年龄和社会地位差异而遭受歧视,但他从母亲那里获得了无尽的关爱与教诲。母亲去世后,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而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彰显了女性对圣贤成长的深远影响。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女性在塑造伟大人物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今日重温女性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感慨颇深,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常被忽略或淹没。常言道,成功男人背后有优秀女性,家庭和谐亦归功于女主人。从历史文化和家庭角度看,女性的力量至关重要,其贡献无法估量。
人格的奥义:24节气与个体品德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我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话题——时间。结合我的主要研究方向——24节气,我意识到每个宝宝出生时并非完美无缺。从时间角度看,我们在母体内只成长9个半月,而一年有12个月,因此每个人都会欠缺几个月的先天时间。
以我为例,我出生在立春节气,就欠缺雨水、惊蛰等节气所代表的特性,如理性精神和时间敏感性。这表明每个宝宝出生时都有其独特之处和不足之处。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人关注并深入研究24节气,了解我们先天欠缺什么,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乎全票通过将中国24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认可与荣誉。我在同年出版的《时间之书》,也成为了解24节气的必读之作,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我对24节气的不同看法。我认为它不仅是地方性和传统性的知识,更是普世性和现代性的文化现象。
如今,随着中国文化对24节气的推广,特别是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惊艳展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其当代性和现代性。24节气不仅是一个传统的古董,更是一个鲜活、接地气且令人惊艳的活着的文化。
而我的《时间之书》之被称之为国民读本,关键在于我揭示了24节气与每个人的人格和品德之间的深刻关联。每个节气都如同一次人格的拓展和锻炼,如:
立春节气培养我们的仁爱之心;
雨水节气则训练我们对全年经济社会环境的预判能力;
惊蛰节气唤醒我们的时间意识,提醒我们走出过年的状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
春分则唤醒我们广泛交朋友的能力,强调社交和互助的重要性;
清明节气则教导我们慎终追远,反思自身品德,并在团聚中锻炼社交和管理能力;
谷雨节气则提醒我们,从春天的生发扩张到夏天的有序边界,既要追求志同道合,也要容纳异己。
因此,我的书不仅解读了24节气的自然变化,更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时间面前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德。这也是它深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生命的学问:24节气与感官体验
从2016年至今,我关于24节气的论断已得到验证。然而,我的研究并未止步。2022年,我的研究新作《给孩子的时间之书》出版,在这本书中,我进一步探索了24节气与感官和身体训练的关系。
现代人的感官常被电子媒体所裹挟,过度依赖视觉和听觉,忽视了其他感官的体验。因此,通过24节气来拓展感官、训练身体,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家长们能运用这套语言,与孩子们进行更有意义的交流,让他们体验一个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24节气,就像一部时间的大书,它要求我们全方位地开放感官去体验:
立春时,我们从猫冬的状态中醒来,视觉被唤醒,看到风向从北转东,天地由灰暗变得充满绿意;
雨水节气,我们进一步训练眼睛,观察人们脱去冬衣,变得水灵,眼前一亮;
到了惊蛰,听觉被唤醒,我们听见世界的召唤,参与其中的变化;
春分时节,除了听觉,更通过社交活动,如喝黄龙酒,加深与他人的联系。
但仅有视听是不够的,24节气还引导我们去闻世界。
清明和谷雨时,我们闻瓜果蔬菜的香味,感受祖先的存在;品茗茶时,先用鼻子闻香,让身心与世界相融。谷雨时,闻泥土的芳香,读书时,闻书香,这些都是嗅觉带给我们的丰富体验。
香,作为古人雅士的必备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奢侈,它更是帮助我们平静心神、与世界相容的媒介。嗅觉思维给予我们的,是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福祉。
5至7月,立夏与小满开启味觉盛宴,瓜果蔬菜的鲜美令人陶醉。芒种与夏至则引领我们拥抱、触摸世界,即便酷暑难耐,身体的接触与体验也至关重要。拥抱不仅给予孩子安全感,更让我们深刻体会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小暑、大暑锤炼心智与意志力,提醒我们端正态度,培养公益之心。
下半年,立秋再启视觉之旅,叶落知秋,秋水文章不染尘。白露、秋分锻炼听力,寒露、霜降则考验嗅觉。立冬、小雪再次满足味蕾,大雪、冬至则让我们在冰雪中感受触觉的奇妙。小寒、大寒则再次锤炼意志力。
眼耳鼻舌身意,在二十四节气中经历两次训练与变化,构成我们生命的学问。拥有这些阅历,我们才能与年轻人分享人生的智慧。
与孩子们一同参与节气的游戏,观察周围环境,比单纯阻止他们看电子产品更有意义。
中国的星座:24节气中的命与运
当前,星座文化在中国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其市场价值巨大。相比之下,中国24节气的产业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
实际上,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关联。例如:立春出生的人心地善良但经历多舛,雨水节气出生的人计划性强但易矛盾。通过研究节气知识,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节气出生的人都带有其特定时间的特点。
这源于春夏秋冬与生长收藏的对应关系,每种时间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和特征。因此,弘扬节气文化并深入研究其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关系,将是一项有意义且有趣的工作。
对时间的观察和理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建模这一年。如果把一年分为四份,即春夏秋冬;若分为八份,则对应易经的八卦。
每个卦象代表不同含义,例如冬至后是震卦,代表男性的力量,要动起来;立春开始是离火卦,代表女性的力量和光明温暖。立春到立夏是兑卦,象征少女的喜悦和学习特征。
离火卦的朋友一生应有两次大放光彩的机会,一次可能在青春期,另一次是作为母亲。兑卦的少女形象也反映了现代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活跃和学习能力。
夏天后半段是乾卦,代表男性的自强不息;之后是巽风卦,对应长女,执行力强。秋天后半段是坎卦,代表危险、财富和机会。冬天前半段是艮山卦,象征修行和沉思。
最后是坤卦,代表厚德载物,接纳世界。
通过理解这些卦象,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时间的关联。
大时间中的女性智慧和启示
观察中国人的时间观与女性之关联,可见中国人巧妙地将时间与女性结合,并催生了女性角色的智慧。
这种智慧特别体现坤卦中。许多人误解坤卦仅代表母亲的角色,忽视其更深层的意义。它的启示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应持女性角色的包容和接纳的态度面对世界,而非对抗或情绪化的抵御。
我多年来研究中国时间,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我的写作尝试从不同角度揭示时间的奥秘,如《大时间》探讨易经中的时间观,《时间之书》解读24节气的意义,以及为孩子写作的《给孩子的时间之书》。这些作品旨在激活传统知识,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实践确实跟我们当下生命和生活状态有很强的关联,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同时,赋予我们以智慧。
我坚信,拥有传统文化的时间坐标和尺度,我们的生活将不再单调乏味。比如,我将一句“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为“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提醒年轻人要专注于过程,而非焦虑结果,这样的理念为许多年轻人带来了安慰和力量。
此外,我在《时间之书》中还对传统的有很多成语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和解读,如“见微知著”。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入其原意,新华字典和成语字典解释“微”为5天时间,但“著”未解释。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著”指15天。因此,“见微知著”蕴含节气知识,表示通过感知5天时间变化,可推测未来15天的时间状态。提醒我们通过对微小变化的观察来预见未来的趋势。这种对时间的敏感和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
时间是一个无尽的话题,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中国时间的智慧,也期待与大家分享更多的发现和心得。尤其是女性朋友们,你们对时间的敏感和直觉,将为我们的研究带来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