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身自然延伸到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基于或暗示了这样的想法:与身一样,家、乡、国与天下都是鲜活的、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或共同体。在这样的有机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因互相依存而形成整体。如果其中的一部分状况不好,其它部分也很难长久地维持良好的状态。就身/个人来说,头脑、身体与耳目要配合良好才算是一个健康的有机体,在家里,长辈和子孙除遵守基本的伦理规则并相互亲爱之外,也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与人格,才能维持长久和睦美好的家庭氛围。以此类推,宁静祥和的乡村社会里没有利益垄断和强欺弱、众凌寡的现象,邻里守望相助,结成一个让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社群。治理良好的国家则没有独断专行、腐败横行、任人唯亲的体制问题,民众拥有和分享国家的最终主权,而且国家所有重大政策都会惠及所有民众。在天下的层面上,大国尊重小国,小国也同样敬重大国,霸权不再有存在的可能与必要,国与国之间残存的冲突也都被限制在很小的层级、范围与时间段。世人皆知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过,那最多只能算是部分地表达了老子的政治社会理想。这里所揭示的图景才深刻全面地体现了老子的社会理想。
第五十四章第一句明确表明,这种全面的理想社会的根基与归宿是以子孙后代为载体的身与家。通过子孙后代持续不断的祭祀,个人获得永恒的安息,并且其永恒的盼望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只要身与家这两个有机体能够健康长久地存续,乡、国与天下便同样会保有长久的生命力。《诗经·大雅·緜》是周人的一首史诗,描写了从祖先古公亶父到其家室和子孙再到其族群的创业开国的过程。这首诗用来起兴的“緜緜瓜瓞”四个字便非常生动活泼地展现了这种身、家与国、天下内在的有机性。“緜緜瓜瓞”意思是说大瓜、小瓜绵延不绝,生命力饱满的植物象征着家庭或家族有机体人丁兴旺的繁茂景象,而人口的繁盛是生产劳作、抵御外侮、建立邦国的基础。另外,诗人在描述身、家、乡、国的辉煌成就时以有机植物的样态作为起兴,这一写法本身就暗示了天地万物一体式的有机宇宙观,与《道德经》五十四章的深层含义是相通的。
换言之,《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丰富内涵包括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之道,有机的宇宙观和超越的灵魂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老的农耕传统和乡土社会既是这些观念的源头,又是它们的载体。不过,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老子的时代显然是非常不同的。在身/个体的层面,不仅我们的食衣住行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心性与德性教养也越来越远离古典的标准;在家庭层面,人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越来越晚,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庭越来越小,越来越原子化与脆弱,家族则基本上已经解体;在乡的层面上,乡村逐渐被城市侵蚀,曾经守望相助的朴素的邻里关系带有越来越多的商品化色彩,土地的价值与意义都大打折扣,很多从乡村出走的人再也无法回到故乡;在国家层面上,交通通讯技术似乎缩短了人们物理上的距离感,却也扩大了人们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距离感,统一、快捷、高效的商品和劳动市场将不同地区的人和群体纳入标准化的生产与消费体系,其中的个体的孤独、无助和无意义感则越来越强;在天下的层面上,不同国家的人员、商品与劳务交流越来越频繁,技术、观念与消费风尚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复制也越来越快,不同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的交锋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世界各国的文化品质与德性教养却出现持续且无法遏制的下滑趋势。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唯物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与形式理性大行其道的现代世界中,在城市化、机械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浪潮扑面而来的新时代,在传统不断被颠覆、对永恒的信念与向往被不断侵蚀与瓦解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守护乃至发扬光大这些曾将希望与光明带给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信念与思想?那么,在时空大为不同的处境下,我们该如何具体地理解、认知和践行老子之道?我们在现代物质、观念、制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重重包围之下,我们该如何将知行合一的原则运用于老子之道?我们到底该如何具体有效地建造和守护生命的根基与归宿,以让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不要成为“失去灵魂的无根浮萍”?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自身开始做起。这无疑呼应了第五十四章第一句话的教导:身与家应该既是我们出发地,又是我们的终点,所以应该成为我们修道成德的起点与目标。与此同时,《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修道同时是一个教育或教化的过程。不过,由于现代中西方的学校教育几乎全部集中于实用性、技术性以及功利性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的专注于道的教育截然不同,我们似乎不得不以家庭教育或其它方面的教育作为修道成德的路径。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我们都应遵循老子提出的观的方法来了解和把握道,然后遵循知行合一的方法来修道与行道。鉴于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身与家,然后才扩展到乡、国与天下,家庭教育反倒提供了比学校教育更为合适的方法和场域。所以,我会选择以自己个人的家庭为视角来渐次讨论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通过观察与对比道在身、家、乡、国和天下各个不同层次与面向上的具体表现,探究该如何在相应的层次上修道成德,以最终找到能够依靠的灵性的以及现实的根基与归宿。事实上,最终引发笔者思考这些问题的也是本章开头所记述的我们父子间的一场不正式的聊天。我接下来要做的则是,依据上面所阐述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丰富内涵,将这场聊天所涉及到的话题以及所触发的思考加以扩展和延伸。
请看: